陕西山阳:美了乡村 富了百姓
西西新闻 @2025-10-21
字号
秋日的山阳县法官镇姚湾社区,层层稻浪在阳光下泛起金光。虽说夏日是这里最美的时节,但秋天的稻田别有一番韵味——稻穗低垂,白鹭翩飞,与灰瓦白墙的民居共同勾勒出秦岭原乡的秋日画卷。
来到百亩稻田,村民刘会意正在田边察看稻穗长势。“生态环境提升太大了,现在来旅游的人特别多。”他热情地介绍,“白鹭在这里安了家,每天都能看到。希望你们常来法官看看,这里的四季都美得很!”
作为“环保使者”,白鹭的栖息是法官镇生态改善的最好证明。近年来,当地坚持绿色种植理念,减少化肥农药使用,依托靳家河水源打造生态灌溉系统,让稻田成为鸟类的乐园。如今,夏秋时节观赏稻浪鹭影已成为热门旅游项目,游客沿步道漫步,听蛙鸣鸟啼,闻稻香阵阵,看白鹭翩跹,感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除了连绵的稻田,姚湾社区还创新打造了21亩爱心菜园。被石子路和水渠分割成的400多块“责任田”,每块都立着红色编号牌。社区通过统一流转、统一划块,不仅解决了搬迁群众的“吃菜难”,更让远离故土的村民找回了“侍弄土地”的踏实感。
“我是从延坪搬下来的,镇上给分了菜地,种点葱、蒜、辣椒、黄瓜、茄子,两三个人根本吃不完。”刘会意笑着说,“多的就送给邻居们。”
走进社区工厂,凉意舒爽,缝纫机声嗡嗡作响。孩子们在妈妈身旁安心写作业,操作工徐家玲正忙碌着手上的活计。“我从花庙子搬来,边照顾孩子边上班挣点零花钱。”她说。
姚湾社区党支部副书记姚广俊介绍:“我们引进社区工厂,划分爱心菜园,让群众搬得来、住得安。同时,引进丹山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进行科技种植,既激活了闲置土地,又美化了乡村环境。今年5月,姚湾社区被评为省级第一批‘千万工程’示范村,这让我们在农文旅发展上更有信心。”
俯瞰姚湾社区与法官庙村连片的千亩稻田,水稻镶嵌在秦岭原乡旅游环线上,狮狗山下碧浪起伏,与灰瓦白墙的民居相映成趣。晨钟暮鼓声中,稻穗轻摇,农文旅融合的发展之路,将农耕诗意写入现代乡村画卷。
法官镇镇长周德宏表示:“我们依托‘一季油菜一季水稻’的油稻轮作模式,实现了‘春赏油菜花海、夏观稻禾叠翠、秋品丰收喜悦’的全年景观,既守住了‘米袋子’,又鼓起了群众的‘钱袋子’。”
这片生长着希望的稻田,正孕育着丰收的憧憬,在秦岭深处共同勾勒出乡村振兴的生动图景。
来到百亩稻田,村民刘会意正在田边察看稻穗长势。“生态环境提升太大了,现在来旅游的人特别多。”他热情地介绍,“白鹭在这里安了家,每天都能看到。希望你们常来法官看看,这里的四季都美得很!”
作为“环保使者”,白鹭的栖息是法官镇生态改善的最好证明。近年来,当地坚持绿色种植理念,减少化肥农药使用,依托靳家河水源打造生态灌溉系统,让稻田成为鸟类的乐园。如今,夏秋时节观赏稻浪鹭影已成为热门旅游项目,游客沿步道漫步,听蛙鸣鸟啼,闻稻香阵阵,看白鹭翩跹,感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除了连绵的稻田,姚湾社区还创新打造了21亩爱心菜园。被石子路和水渠分割成的400多块“责任田”,每块都立着红色编号牌。社区通过统一流转、统一划块,不仅解决了搬迁群众的“吃菜难”,更让远离故土的村民找回了“侍弄土地”的踏实感。
“我是从延坪搬下来的,镇上给分了菜地,种点葱、蒜、辣椒、黄瓜、茄子,两三个人根本吃不完。”刘会意笑着说,“多的就送给邻居们。”
走进社区工厂,凉意舒爽,缝纫机声嗡嗡作响。孩子们在妈妈身旁安心写作业,操作工徐家玲正忙碌着手上的活计。“我从花庙子搬来,边照顾孩子边上班挣点零花钱。”她说。
姚湾社区党支部副书记姚广俊介绍:“我们引进社区工厂,划分爱心菜园,让群众搬得来、住得安。同时,引进丹山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进行科技种植,既激活了闲置土地,又美化了乡村环境。今年5月,姚湾社区被评为省级第一批‘千万工程’示范村,这让我们在农文旅发展上更有信心。”
俯瞰姚湾社区与法官庙村连片的千亩稻田,水稻镶嵌在秦岭原乡旅游环线上,狮狗山下碧浪起伏,与灰瓦白墙的民居相映成趣。晨钟暮鼓声中,稻穗轻摇,农文旅融合的发展之路,将农耕诗意写入现代乡村画卷。
法官镇镇长周德宏表示:“我们依托‘一季油菜一季水稻’的油稻轮作模式,实现了‘春赏油菜花海、夏观稻禾叠翠、秋品丰收喜悦’的全年景观,既守住了‘米袋子’,又鼓起了群众的‘钱袋子’。”
这片生长着希望的稻田,正孕育着丰收的憧憬,在秦岭深处共同勾勒出乡村振兴的生动图景。
来源/商洛日报
编辑/何海潮
编辑/何海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