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料微博

微信

红色马栏:燃起革命星火 牢守边区大门

西西新闻  @2021-06-20

字号



旬邑县马栏镇转角村,红军第二十六军军部旧址前的“消息树”上早已没有了当年放哨侦查的战士身影,而树下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正通过这里去追寻革命年代的烽火狼烟。




翻开历史的笔记,作为陕甘宁边区南大门的马栏有着浓墨重彩的一笔。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星火在这里点燃,民族解放、国家独立的信念于此处扎根。在陕西中医药大学教授欧阳静看来,马栏不仅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座丰碑,也是她在课堂上为同学们讲述的波澜史诗。走进这片红色的热土,马栏革命纪念碑上“党的利益在第一位”八个大字熠熠生辉,这是毛泽东主席对习仲勋同志的殷切嘱托,也是革命时期共产党人不屈的信仰。 

成立红二十六军 点燃革命星火

欧阳静教授认为,革命斗争需要武装力量的支持,而作为西北地区最早的由党中央授予正式番号的正规红军队伍,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六军在马栏镇转角村开启了其波澜壮阔的征程。随着清涧起义、渭华起义等起义的爆发,西北地区以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斗争日益激烈,陕甘边区红色政权的建立也为前途未卜的中国革命点燃了希望的灯塔。



1931年,刘志丹在总结以往武装斗争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将甘肃南梁地区分散的三支武装集合起来,建立起一支由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工农革命武装——南梁游击队,并于当地组织发动群众开展抗粮、抗捐等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斗争。



与此同时,为了躲避国民党反动势力的“围剿”保存革命力量,中国工农红军晋西游击队第一大队,来到陕北并改编为陕北游击队,开展游击战争。1931年10月,在陕北特委的指示下,陕北游击队转战至南梁地区,与南梁游击队胜利会师,并于此处整训部队、宣传革命、发展进步力量。1932年初,陕北游击队与南梁游击队在正宁县月明原柴桥子村合并改编为西北反帝同盟军,2月12日,在正宁县三嘉塬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

改编后的陕甘游击队在渭北一代从事游击活动,面对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游击队奋勇作战、灵活出击,在总指挥部的统一领导下,陕甘游击队转战于富平、洛川等地,半个月内作战9次,歼敌1400余人。随着国民党“围剿”力量的增强与游击队内部指导思想上的失误,在后期的“反围剿”斗争中陕甘游击队损失惨重,在被撤退迫转移至马栏时只剩200多人,极大影响了部队的发展及革命斗争的进行。此时,建立正式红军已迫在眉睫。



1932年4月,中共中央做出《关于陕甘边游击队的工作及创造陕甘边新苏区的决议》,同意陕西组建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六军第四十一师。当年12月24日,陕甘游击队在转角镇举行改编授旗仪式,正式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六军第二团。



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六军的建立,为西北地区革命力量的发展壮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在陕甘边的革命斗争不仅打击了敌对势力试图“围剿歼灭”革命力量的嚣张气焰,也为中国革命事业的发展、革命力量的培养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创校办学 培养革命力量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欧阳静教授对革命年代边区教育事业的发展感慨颇多,她认为革命的成功需要掌握先进知识的人才支持,民族的解放更离不开满怀智慧的思想之光。从陕甘宁边区第二师范到更名为关中师范,边区教育的发展不仅为地方培养了革命事业需要的文教干部,也为革命薪火的代代相传奠定了坚实的根基。



随着陕北公学与鲁迅师范迁回延安,边区的教育事业遭遇了发展的困境。1939年在习仲勋同志的带领下,依靠着边区教育厅的支持,陕甘宁边区第二师范的筹建工作正式拉开了序幕。3副门扇、3块黑板,陕甘宁边区第二师范凭借着边区教育厅拨付的700元筹建费与鲁迅师范的旧产,搭建起了学校的骨架。24名教职工、69名学生,这支小小的队伍燃起了边区教育事业发展的星星之火,虽然微小但却足够明亮。

没有教室挖窑洞,没有墨水用熏烟。受到战争及国民党反动势力的影响,学校的办学条件异常艰苦。“庙宇是学校,大地是课堂,借日月星光,读大块文章”,是当时教学条件最真实的写照。为了解决现实困难,全校师生自己动手建校园、打围墙,齐心协力共渡难关,为了应对随时可能会到来的危险,学校的窑洞下还挖了一条通向马家堡塬上的地道,方便师生在紧急情况下可以随时转移。

短短数年,七次建校、六次搬迁,从关中分区领导机关驻地马家堡,到移址马栏镇,陕甘宁边区第二师范从炮火中诞生在磨难中壮大。在习仲勋同志“巩固学校、保卫关中”的口号下引领下,全体师生边走边学,既学战斗又学文化,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学以致用、知行相长。依靠着群众的支持,即使在国民党的破坏下数次搬迁,陕甘宁边区第二师范十年间仍培养出了近900位优秀的人才,他们分散于革命建设事业所需要的各个领域,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及社会主义的建设做出巨大的贡献。

马栏镇上陕甘宁边区第二师范旧址仍在静默伫立,它经受了战火的洗礼也经历了历史的考验。塬上的风悠悠拂过,80余年这里已天翻地覆,不变的是久久回荡在这片土地的革命信仰。



作为陕甘宁边区南部的重要屏障,马栏是勾连泾渭大地的革命方舟,也是传承红色精神的不朽丰碑。这里镌刻着革命先辈一路前行的坚定足迹,这里讲述着筚路蓝缕、砥砺前行的伟大征程。任风云变换仍不改为国为民之初心,历风霜雨剑守奋勇向前、披荆斩棘之信念。欧阳静教授告诉西西新闻记者,在革命实践中形成的马栏精神充盈着“英勇无畏、舍生忘死”的革命英雄气概,在历史的足迹里孕育的马栏精神凸显着“忠诚于党、不屈不挠”的坚韧政治品格。世界在变,历史也在变,但即使历经万世千载,马栏精神不变,革命信念永存!身为一名教师,她也将承担使命责任将优秀的红色文化、坚韧的革命精神传递给学生,培养出具有崇高理想、坚定信念的时代新人!

学者简介





欧阳静,女,现为陕西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人文管理学院院长,硕士生导师,西北大学客座教授。多年承担讲师团负责人等意识形态领域宣讲任务,先后主持和参与国家级、省部级等30余项课题的研究工作,出版2本专著,参编4本国家级规划教材,发表科研论文100余篇。科研成果获得省级哲学社会科学奖等各项教学科研奖项,在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有一定的研究积累和学术影响。西西新闻咸阳(实习记者:史凡)





 

关键词 >> 红色,马栏,燃起,革命,星火,牢守,边区,大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