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十四五”答卷,见证汉台蝶变 汉中市汉台区组织开展媒体集中采访活动
西西新闻 @2025-11-07
为全面展现“十四五”规划以来汉中市汉台区在产业升级、交通赋能、乡村振兴等领域的发展成就,11月5日,汉台区委宣传部、区融媒体中心联合组织开展“‘十四五’汉台答卷”媒体集中采访活动。来自多家媒体的记者组成采访团,先后走进汉台区轻工业产业园、大健康富硒魔芋食品产业园、省道315汉台段及宗营镇杨家山村,通过实地探访、现场交流,挖掘发展亮点、梳理实践经验,全景式记录汉台区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与显著成效。

工业提质:闲置资源焕发产业新机
在位于七里街道辖区的汉台区轻工业产业园内,欣达5G全智能服装智造生产线上的工人们在现代化的流水线上忙碌着。据了解,该产业基地总投资5300万元,盘活闲置10余年的场地资源。总面积约3万平方米的现代化产业空间,水电气、停车场、员工宿舍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实现企业“拎包入驻”。
“我们鼓励服装加工、电子产品、文创非遗等轻生产、低噪音企业集聚发展,推动‘工业上楼’,实现城市经济破局突围。”汉台区经济贸易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向杰介绍说。
目前,欣达仕业、卿如故汉服等9户企业已相继入驻,园区不仅破解了城市工业发展空间不足的难题,更通过产业集群化发展,为区域经济注入新动能,成为汉台区盘活闲置资产、壮大实体经济的生动范例。

产业融合:特色农业铺就增收之路
走进老君镇的大健康富硒魔芋食品产业园,崭新的无尘生产线正高速运转,车间内正有序地生产着魔芋加工食品。作为汉台区“三品工程”与“三产融合”的标杆项目,该产业园总投资9900万元,利用闲置厂房快速建成1万平方米车间及4条富硒魔芋食品加工生产线,从签约到投产仅用110天。
“园区已与三只松鼠、良品铺子等知名企业达成合作,自创品牌‘魔小爱’系列产品陆续上线。我们打破传统工业布局,推动‘工业+旅游’融合,实现生产、研学、文旅多元协同。”汉台区老君镇镇长朱建敏表示。
通过“企业+种植基地+农户”模式,项目不仅构建起“种植-加工-销售”完整产业链,还将新增就业岗位600余个,年新增产值4.4亿元,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产业支撑。

交通赋能:“黄金走廊”串联发展脉络
在省道315汉台段吴庄村转盘处,实地感受“交通+产业+旅游”融合发展的强劲脉动。
“‘十四五’规划以来,我局整合投资约13.81亿元,先后实施省道315、国道244、周孤路、汉铺路、武姜路等126个民生交通项目约239.86公里,基本形成了外联内通、布局合理的‘七纵六横’路网骨架。”汉台区交通运输局局长戚祎向介绍道。
“315省道还将汉台区北部的石门栈道、黄花河、花果山、哑姑山、天台山等分散的景点串珠成链、连线成网,形成了数条休闲观光精品线路,此外,省道沿线村落依托交通优势,大力发展观光采摘、研学旅游、民宿度假等多种农文旅融合新业态,推动农业由‘卖产品’向‘卖风景’‘卖文化’‘卖体验’转变,年接待游客超200万人次,超8万农民吃上‘农旅融合饭’。”汉台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龙力介绍说。
作为汉台区“七纵六横”路网骨架的关键节点,省道315汉台段通过优化升级,有效串联起金谷珍果、褒河蜜桔等特色农业园区,打通“从田间到餐桌”的产业链通道。使武乡镇从“末梢”变“枢纽”,释放了乡村多元价值,重构了武乡镇的城乡发展格局。为区域经济社会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交通支撑。

乡村振兴:“四微模式”绘就和美画卷
走进深秋渲染下的杨家山村,眼前蜿蜒的农村道路与特色的墙绘、篱笆等打卡亮点映入眼帘。作为陕西省美丽乡村示范村,该村以“千万工程”经验为指引,创新推行“微改造、微自治、微文化、微经济”发展模式,实现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漫步村内,随处可见旧物利用打造的“微景观”,感受到“微自治”带来的共建共享氛围。
“我们坚持就地取材、旧物利用,不搞大拆大建,运用绣花功夫唤醒沉睡资源,探索出一条脱贫村‘精微善治’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蝶变模式。”汉台区宗营镇镇长胡波介绍。
“依托‘我们一起回乡’IP,村里开发星空露营、摄影采风等文旅产品,通过‘政府+社会资本+村民资产’模式建设精品民宿集群。”杨家山村党支部书记杨超表示。
2024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62.8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2.36万元,昔日脱贫村已蜕变为宜居宜业的和美乡村。

从轻工业产业集群到“三产融合”标杆项目,从“黄金走廊”的交通干线到“四微”模式美丽乡村,全面展现了汉台区“十四五”规划期间在产业发展、交通建设、乡村振兴等方面的显著成效。下一步,汉台区将持续深化改革创新,推动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以更优异的成绩书写新时代发展答卷。(通讯员 晋雅洁 记者 袁荣)
编辑/席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