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料微博

微信

汉中市:构建文化遗产传承数字化保护屏障

西西新闻  @2025-09-19

字号

在9月17日西安举行的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文化遗产数字化论坛的汉中藤编展位上,良顺匠心有限公司与陕西理工大学合作为中外嘉宾提供了活态传承的一个样本:通过数字化采集、三维扫描和骨架建模,藤编技艺被转化成3D动画和线上DIY教学。VR、AR技术创新沉浸式展示藤编技艺场景,既实现了编织技艺的分步拆解与动态呈现,让观众直观感受每一个编织细节,也为这项传统技艺构建了数字保护屏障,展位现场引发了中外嘉宾和媒体记者的高度关注。

 
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文化遗产数字化论坛以“数联古今 智绘文明——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为主题,这是世界互联网大会首次围绕文化遗产数字化举办论坛活动。这场文化遗产数字化精品展系统呈现了数字化技术在古籍、文物、古建遗址和非遗四大领域的前沿应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事关国家文化安全和永续发展。中共汉中市委六届九次全会通过的《中共汉中市委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强市的实施意见》中指出:到2030年,文化强市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成为全国样板。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系统工程,要真正做好这项工作,必须在落实上下功夫,凝聚起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强大合力,推动汉文化在新时代彰显新的光彩。
 
立足文化遗产“保护”,始终坚持保护优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的关系中,明确强调:“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要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汉中是一座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具有丰富的文化遗产,需切实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筑牢文脉根基。首先应完善保护监管机制,要健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和统一监管体系,建立文物资源大数据库,加快文化遗产地方立法,实施文物平安工程,守牢文物安全底线,为文化遗产保护构筑坚实制度屏障。其次应加强重点遗产保护,比如加大世界文化遗产张骞墓等保护力度,实施秦蜀古道文化遗产廊道保护工程,强化汉中天坑保护利用,聚焦实施汉中东塔、武侯墓祠等重点文保项目保护等等,确保珍贵的文化遗产得到妥善呵护。此外应促进城市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相融合,推动城市更新同保护历史遗迹、保存历史文脉有机统一,加强历史文化名城、街区、村镇的整体保护和活态传承,抓好古村落古民居、古树名木等抢救性和预防性保护,让城市在发展中留住记忆,延续城市历史文脉。
 
聚焦文化遗产“传承”,深入挖掘文化精神。2023年7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汉中市博物馆时指出:“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文化遗产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蕴含着丰富的思想精华和精神基因,对其保护不能停留于修缮维护层面,更需深入挖掘其内在价值,推动文化精神绵延传承。汉中是汉家发祥地,具有得天独厚、无可比拟的汉文化资源,应系统研究梳理汉中历史文脉,打造更具传承力的文化强市。以治史精神深耕地域文脉,深入挖掘汉水文化、两汉三国文化、栈道文化等特色文化内涵,系统展示汉文化所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等,让汉文化可感可知、贯通古今。加快推进“中”字型文化研究工程,持续做好研究阐释工作,建设全国“两汉三国”文化研究高地,推出《汉中编年史》《汉中通史》《汉中三国文化》等一批标志性研究成果,为文化传承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创新实施汉中文化基因激活工程,打造“张骞”“朱鹮”等知名文化标识,充分发挥汉文化的思想价值、艺术价值、历史价值,塑造独特的城市文化符号,绘就汉中文化基因图谱。
 
推进文化遗产“创新”,依托数字赋能路径。随着数字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数字化赋能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利用方面的施展空间愈发开阔,不仅能突破时空限制,满足人民群众远程游览、在线欣赏、深度研究等多元需求,更能为文化遗产注入新活力,让文化遗存真正“活”起来。这一赋能路径在实践中已有生动体现。在此次世界互联网大会文化遗产数字化论坛的汉中藤编展位上,陕西理工大学针对汉中藤编的各项编织技艺进行系统性数据采集,为藤编建立数字化档案,对藤编技艺的各类编织手法进行3D建模,再用VR、AR技术创新沉浸式展示技艺场景,既实现了编织技艺的分步拆解与动态呈现,让观众直观感受每一个编织细节,也为这项传统技艺构建了数字保护屏障,从而实现永久性保存。数字赋能的价值远不止于此。例如,汉中可通过新建数字化博物馆,将分散的文化遗产资源整合为可交互、可传播的数字内容,既能让汉中藤编这类非遗技艺,以及更多深藏于博物馆、散落于民间的文化瑰宝走出“深闺”,更能让普通群众以更低门槛接触、了解甚至参与到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中,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求。最终实现文化遗产从“养在深闺人未识”到“飞入寻常百姓家”的美好图景,让深厚的汉中文脉在数字化时代持续焕发生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护好、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是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我们要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论述,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锚定“绿色循环·汉风古韵”战略定位,持续推进汉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来赓续汉中文脉,全面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汉中文化遗产,不断推动汉中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迈上新台阶。(杨依帆)
 

来源/汉中市委网信办
编辑/董明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