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料微博

微信

从“迷途者”到“养蜂人”——商洛市柞水县小岭司法所的帮扶故事

西西新闻  @2025-07-17

字号

在群山环抱的小岭镇常湾村,48岁的张某正蹲在蜂箱前查看蜂群,指尖轻轻拨动巢脾,动作熟练又专注。阳光透过纱网洒在他腿部的疤痕上,那是两年前三轮车事故留下的印记,也是他人生转折的见证。从交通肇事罪的社区矫正对象到村集体养蜂基地技术员,张某的蜕变故事,正是商洛市柞水县小岭司法所“教育帮扶+技能转化”模式的生动实践。

精准帮扶显温度

2023年10月,张某因三轮车操作失误致人死亡,被判处缓刑。入矫时,他右腿戴着钢板行动不便,和70岁的母亲相依为命,家里还是脱贫户。“当时觉得这辈子完了”张某坦言。

司法所立即启动“三色管理”机制:红色监管,依托“矫务通”App实时定位,每周三固定核查轨迹;黄色帮扶,定制个性化矫正方案,每月上门疏导心理;绿色关怀,减免公益劳动时长,协调无障碍养蜂岗位。

“法律不是冰冷的条文,帮扶也不是简单的监管。”司法所工作人员结合张某的养蜂经历,对接乡村振兴项目,协调村集体养蜂基地提供技术岗,并配备专用防护设备。

教育矫治树新风

在季度考核评估中,司法所发现张某存在“重技术轻法规”的认知偏差。通过组织《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133条专题学习、观看交通事故警示片,使其深刻认识“过失犯罪同样要担责”的法律后果。同时引导其参加县司法局组织的法治学习、警示教育和创业就业技能培训,张某既系统掌握了养蜂技术规范与电商营销技能,又收获了法律意识提升与经济自主权的双重蜕变。

“以前觉得养蜂就是个营生,现在明白了技术要依法规范。”张某翻开养蜂日志,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每日蜂箱温湿度、分群时机,还有司法所定期组织的法律学习心得。

社会协同促新生

现在的张某,每天天不亮就跟着养蜂队上山。他修蜂箱的手巧,看蜂群状态的眼尖,几个月前被聘为技术员。“现在每天能回家吃饭,给妈熬粥、换膏药都方便。”近年来,小岭司法所探索出“教育帮扶+技能转化”的工作模式:对有劳动能力的矫正对象,对接村集体产业找岗位;对有特长的,联系合作社、企业搭平台;对困难家庭,联合民政、教育部门解难题。像张某这样“重新站起来”的故事,这里还有不少——从自我救赎到反哺社会,这些轨迹正印证着矫正工作的深层价值。

自主创业的煤场经营者李某,曾因赌博迷失方向的王某,在司法所的教育引导下深刻领悟了“责任”的分量,主动向镇扶贫基金捐赠5000元;而因一时侥幸醉驾触犯危险驾驶罪的杨某,也蜕变为“暖心捐赠者”,自发为敬老院送去棉衣棉被、粮油等物资。

在小岭镇的法治文化广场上,张某正耐心地给乡亲们讲解养蜂技术。阳光透过蜂箱纱网,斑驳的光影落在他手写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社区矫正法》学习笔记上——那些曾被贴上“监管对象”标签的人,正用勤劳的双手在法治阳光下书写新生。(通讯员 段欢)
 

西西新闻商洛
编辑/董明洁 陈丹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