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治理”化解民生难题——西安市未央区基层社会治理观察
西西新闻 @2024-03-24
拥有180万常住人口的西安市未央区,聚焦基层社会治理短板、弱项和民生难点、痛点问题,在工作中“多想一步”“多干一点”,抢在基层矛盾、隐患暴露前进行处置。通过不断健全工作机制,“满盘沙”的多元力量汇成“一盘棋”,未央区以“四链合一”和“多网融合”共同发力,基本形成了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
3月16日8时许,西安市未央区汉城街道张店村,一架无人机准时起飞,开始了新一天的空中巡查。
村口,55岁的张店村物业服务队负责人訾保证一边熟练操作无人机,一边紧盯屏幕:无人机飞越村庄,全村的实时画面尽收眼底。
如今的张店村,道路整洁,车辆停放有序,不宽的村道上人来人往,秩序井然。然而,就在一年前,这里还是一个“典型”的城中村:道路逼仄,“野蛮生长”。
2022年8月,聚焦安全、消防、环境等领域突出隐患和问题,未央区在全区38个城中村集中开展专项整治。正是这股东风,让这个“沉默”多年的城中村,迎来了一场现代化“巨变”。
其背后,正是未央区聚焦基层社会治理短板、弱项和民生难点、痛点问题,提升治理效能的不断探索。
长乐为鹄,长治为基。
近年来,未央区大力推进治理力量前移,不断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体系,以专项治理打底,以长效管理固基,以综合施策增效,用基层“微治理”撬动社会“大民生”,解锁了“长乐未央”的幸福密码。
多想一步
——从“住有所居”到“宜居优居”
发现车辆违停、杂物乱堆乱放、违规张贴广告,怎么办?
9时许,正值张店村便民市场“早高峰”。本来就不太宽敞的村道被一辆违停的汽车占去了大半。
拎着大袋小袋走出市场的村民张建平,随手拍下照片,将车辆信息和定位发到了张店村物业服务群。
很快,在附近巡逻的工作人员抵达现场,通过智能车辆管理系统联系上车主。几分钟后,违停车辆驶离。
张店村地处汉长安城遗址区边缘,有村民1800余人、流动人口3400余人,过去一直是未央区基层治理的“老大难”。
“处于遗址区范围的城中村大都发展受限,基层治理难点众多。”未央区委社会治理办主任刘雪慧说。
2022年8月,未央区发布城中村整治实施方案,通过政府奖补等方式加大资金支持力度,调动广大村民参与基层治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我们就在想,怎么样把城中村从过去的无序膨胀,变成可控、可持续的良性运转。”张店村党总支副书记李鑫说,经过跟上级部门多次沟通,2023年1月,张店村招募20余名村民组建物业服务队,把物业服务理念“搬”到了城中村。
一开始,大家的第一反应是“不需要”:“过去几十年都这样过来了,干吗折腾?!”“农村就是农村,小区那一套不好使!”
但訾保证和同事们不服气:“能成不能成咱得试试才知道!”
物业服务队成立第二天,訾保证就和同事们忙了起来:拆除违建,整治违停,打扫卫生,划停车位,还在村口安装智能车辆管理系统……很快,村里环境不脏了,秩序也不乱了。那些最初不理解、不支持的村民,开始主动参与维护村里的秩序,有的还提出加入物业服务队当志愿者。
“‘物业模式’在村里落地,不仅增加了村集体收入,也让村‘两委’能腾出手来集中精力做好基层治理。”李鑫说。
未央区把全面推进城中村整治作为增强城市活力、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的重要抓手,加强城中村基层党建,筑牢基层治理根基。
未央区委书记刘国荣认为,无论是城中村还是城市社区,基层治理核心不过三个——谁来治?治什么?怎么治?
“抓住了这个‘牛鼻子’,其他都是水到渠成的事。”刘国荣说,针对不同的村情,未央区提出了“一村一策”的整治方案,解决城市和农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确保公共服务惠及更多群众。
“归根结底,无非是我们多想了一步,抢在基层矛盾、隐患暴露之前进行了处置。”刘国荣说。
效果立竿见影。
以“治乱、补短、提升、收回、增收”为整治重点,未央区在全区38个村开展集中整治,补齐配套短板、改善人居环境,不断缩小城乡差距。截至目前,未央区收回低效利用、低价出租土地3206亩,通过“一地一价”重新定价,实现村集体增收3500万元、村民增收2340万元。
多干一点
——从“满盘沙”到“一盘棋”
在城中村升级的同时,城市社区的管理模式也在“迭代”。
从“颜值”到内涵,34岁的奇星御园小区居民李宝俊感觉自己正见证着小区的“重生”。
“以前,暖气温度不够、屋顶漏水这样的问题,物业总是拖拖拉拉不作为。现在,我在业主群里报修后,当天就有人上门处理。”李宝俊说。
奇星御园小区是2009年交付的经济适用房小区,有住户1396户、居民4000余人。多年来,由于居民与物业公司协调不畅等问题,双方一度“吵翻天”,不少居民以拒交物业费与物业公司“对抗”。
“一来二去,业主跟物业矛盾激化,尽管社区工作人员、楼栋长、志愿者都有,但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中宝达理想时光社区党支部书记杜剑回忆。
2022年6月,未央区多部门联合发文,推动小区成立业委会,让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业委会(物管会)、物业公司四方联动,共同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同年12月,经过小半年的筹备,奇星御园小区业主委员会成立,原本“剑拔弩张”的关系终于迎来了转折点。
“不仅物业费缴费率大幅上升,还经常有居民给物业‘点赞’,以前都是不敢想的。”李宝俊感叹。小小的业委会,激活了基层治理“大能量”。随着机制不断健全,过去“满盘沙”的多元力量汇成“一盘棋”。在业委会的推动下,过去积压多年的老问题逐一得到解决,小区面貌焕然一新。
“如何增强履职能力?”“业委会工作还有哪些要改进的地方?”最近,奇星御园小区业委会副主任杨小军一直在琢磨,计划在月度联席会议上和大家探讨,通过搭建对话平台,督促物业履职,解决小区治理的难点、堵点、痛点。
想在前头,干在前头,杨小军越干越有动力,也越来越有底气。
2020年以来,未央区主动对超大型社区进行拆分合并重组,合理控制社区规模,并设置小区工作站,补齐社区工作力量。目前,未央区已成立业委会174个、物管会271个,破解了一批“无人管”“管不了”“管不好”的治理难题。
“居民在遇到问题时有了‘组织’,基层治理力量更加充实,也为治理效能提升打下了基础。”未央区委组织部副部长董栋说。
更细一些
——从“单兵作战”到“握指成拳”
国字脸、“黑”皮肤,腰杆笔直,走路“带风”……16时许,未央区徐家湾街道河址西社区,正在巡查的民警赵耀,一路不停地和“熟人”打着招呼。
“过去大多时候他只是贴在公告栏里的‘片警’,现在可是我们身边的‘守护神’!”社区商户陈林茂告诉记者。
说起上次险些遭遇网络诈骗的经历,陈林茂仍心有余悸。
2023年12月1日,陈林茂加入了一个兼职刷单的微信群,正兴致勃勃地和隔壁几家商户讨论群里的刷单技巧,准备充钱“大赚一笔”。巡查的赵耀和治安协理员碰巧听见,当场揭穿了骗局。
“要不是赵警官,我们就把钱转过去了!”陈林茂说。
得益于未央区“1+2+N”警社共治模式,身穿制服的民警和身着深蓝色马甲的治安协理员,如今是河址西社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也是居民心中移动的“安全堡垒”。
社区的暖心警务会客厅,每天人来人往,民警、治安协理员和居民在这里“拉家常”“交朋友”。
“化解邻里矛盾纠纷,了解居民诉求和建议,他们有‘十八般武艺’。大家随时都能找到人、解决事。”陈林茂说。
对于拥有180万常住人口的未央区而言,全方位深化警社共治、汇聚更多力量参与基层治理,正是长期保持和谐稳定的重要基础之一。
2023年以来,未央区在“区级总网格—街道大网格—社区中网格—小区小网格—楼栋微网格”五级网格管理体系基础上,在每个社区组建一支由1名民警、2名辅警、N名治安协理员构成的工作队,提高群众“家门口”的见警率。
“警力下沉、警社共治,壮大了基层治理力量。群众困难有人帮、问题有人管,突发紧急情况,各方力量都能快速响应。”未央区副区长、西安市公安局未央分局局长王卫说。
不仅如此,未央区在全省率先创新实行派出所所长兼任街道党工委委员、社区民警兼任社区“两委会”委员,以法治力量为精细化基层治理护航。目前,未央区233名民警、454名辅警下沉全区326个社区,直接服务社区(村)的工作人员超过1.5万人。
去年5月,依托区委党校,未央区成立全国首家基层工作力量培训基地,将全部基层工作力量纳入培训范围。从“单兵作战”到“握指成拳”,共建共治共享的理念在未央区生根发芽。
“‘当下治’是为了‘长久立’。我们将继续加大统筹力度,延伸社区工作链、网格服务链、警民共建链、居民自治链,以精细化、机制化、长效化治理体系,不断满足群众的多样化、多元化需求,让群众切切实实享受‘长乐未央’的幸福。”刘国荣说。
来源:群众新闻
编辑:高阁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