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料微博

微信

民办高校机电类专业升级与数字化课程体系建设论坛在西安工商学院成功举办

西西新闻  @2025-10-20

字号

论坛现场


10月18日,由教育部工程图学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指导,西安工商学院主办,机电工程学院承办,西安市高陵区科技工信与商务局、绿智制造产业学院协办的 “智造未来——民办高校机电类专业升级与数字化课程体系建设论坛” 在学校学术报告厅隆重举行。

本次论坛汇聚政企校多方核心力量,共同探讨机电类专业升级与数字化课程体系建设。西安市高陵区科技工信和商务局副局长张涛,西安市泾河工业园区管委会副主任刘涛,西安泾河工业园管理委员会秦创原工作站站长赵伟莅临现场指导;西北工业大学机电学院博士生导师宁方立,西安思源学院工学院院长(原长安大学机械学院院长)宋绪丁、重庆城市科技学院电气工程与智能制造学院副院长张玉林、西安吉利汽车有限公司质量管理高级经理魏子贵及各分论坛专家悉数出席;西安吉利汽车有限公司、华瑞网电科技股份公司、华羿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陕西风润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西安软通动力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新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陕西航城蓝鸥教育科技有限公司、陕西重构教育科技有限公司、陕西闪现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中铁电气化局集团有限公司、西安佰优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等知名企业代表受邀参会。参加本次论坛的高校包含欧亚学院、西京学院、西安外事学院、西安汽车职业大学、西安翻译学院、明德理工学院、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重庆城市科技学院、武汉工程科技学院、燕京理工学院、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等共计10余所省内外高校。西安工商学院校长廖民生、学校有关职能部门领导、各二级学院负责人以及机电工程学院全体教师和学生代表也共同参与了本次论坛。

01论坛开幕式
 

开幕式由西安工商学院
机电工程学院院长任工昌主持

 

西安工商学院校长廖民生致辞


论坛在西安工商学院机电工程学院院长任工昌的主持下拉开帷幕。任工昌院长首先介绍了出席论坛的政府领导、高校专家与企业代表,对各方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

西安工商学院校长廖民生出席开幕式并致辞。他指出,新一轮科技革命推动智能制造快速发展,我国在人工智能、5G 等领域成果显著,同时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人才提出更高要求。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高校,西安工商学院将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为使命。学校依托机电工程学院,推动传统机电专业与新技术融合,升级专业方向;改革教学模式,引入企业案例,建设智能制造实验室,深化产学研合作,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未来,学校将继续坚守办学定位,加大投入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师资,深化产教融合,打造人才培养特色。期待通过论坛凝聚共识,携手探索AI时代高校新工科教育创新发展之路,为制造强国战略贡献力量。
 

高陵区科技工信和商务局副局长张涛发言


高陵区科技工信和商务局副局长张涛代表高陵区科工局对本次论坛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当前以智能制造为核心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正深刻重塑产业格局,机电类专业升级与数字化课程体系建设已成为服务国家战略、支撑区域发展的关键举措。他充分肯定西安工商学院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的先行探索,强调高陵区作为西安“北跨”发展核心区,将全力支持驻区高校深化产教融合,同时诚挚邀请高校与企业入驻高陵,实现校地、校企协同发展。

开幕式上,西安工商学院为行业专家与企业代表颁发客座教授、企业导师聘书,为后续协同育人奠定基础。随后,全体参会嘉宾合影留念,记录这一凝聚多方智慧的重要时刻。
 

校长廖民生为宋绪丁颁发客座教授聘书

 

校长廖民生为陈喆、艾米、李强、李芝宏、魏子贵、王雪君、张展、毛娜8位专家颁发企业导师聘书


02 专家主旨报告
 

西北工业大学机电学院
博士生导师宁方立做主旨报告


西北工业大学机电学院博士生导师宁方立教授以“AI 赋能机械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改革实践”为主题,结合具体案例阐述了人工智能技术在机械设计课程中的应用路径,提出通过 AI 工具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助力学生掌握数字化设计能力。宁教授重点介绍了AI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深度融合实践,通过构建知识图谱、能力图谱和问题图谱,实现了教、学、考、评、测的全流程智能化。课程建设创新采用智慧课程平台,配备24小时智能学伴和50余种AI教学工具,实现了知识点的动态更新和个性化教学。同时,通过虚拟教研室建设,面向全国多所高校教师共享教学资源,展现了新时代教育教学改革的示范引领作用。这些创新实践为民办高校机电类专业升级提供了宝贵经验,对推动数字化课程体系建设、培养适应智能制造发展的创新人才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西安思源学院工学院院长宋绪丁做主旨报告


西安思源学院工学院宋绪丁教授围绕“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核心——锚定特色 精筑专业 深耕课程”分享实践经验。他指出,西安思源学院工学院构建“智能制造专业群”,实施“专业能力工程路线图”,形成“4+6”人才培养体系。学院与30余家企业共建实习基地,创新“3+X”企业综合实习模式,实现“实习+毕业设计+就业”一体化,近31.4%学生在学科竞赛中获奖,其主讲的《互换性与技术测量》入选国家精品在线课程,编写的教材获陕西省优秀教材二等奖。
 

重庆城市科技学院电气工程与智能制造学院
副院长张玉林做主旨报告


重庆城市科技学院电气工程与智能制造学院副院长张玉林,以“校企共同体视角下民办高校 “订单式培养” 的创新实践与质量保障”为主题展开分享。立足校企共同体视角,系统阐述了该校 “订单式培养” 的整体实践情况,重点详解与原秀科技联合培养班的全流程实施路径:从前期深入企业调研、明确用人需求,到签订合作协议划定双方权责,再到校企协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建适配产业需求的教学资源,最终联合开展培养质量评估,构建起闭环的 “订单式” 育人模式。同时,针对现存问题,从优化选拔机制、延长实践周期等五方面提出改进思路,为解决人才供需错配提供实践参考。
 

西安吉利汽车有限公司
质量管理高级经理魏子贵做主旨报告


西安吉利汽车有限公司质量管理高级经理魏子贵则从企业的需求出发,分享“新能源汽车制造与机电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结合当前产线智能化升级催生人才鸿沟,从四个维度作了介绍:机器人系统驾驭者、质量数据侦探、产线预防医生、算法优化师。强调人才培养需产业深度参与,实现从单点技能到系统思维、从跟随产业到适度超前的教育升级。

03 分论坛 —— 聚焦细分领域,碰撞实践智慧

论坛同步开设两大分论坛,针对机电类专业不同细分领域的建设难题展开深入研讨。

分论坛一:从传统制造到智能设计——机械大类专业课程重构与新工科人才培养

重庆城市科技学院张玉林副院长主持,6位专家分享实践经验:
 

西安工商学院机械类专业带头人赵敏荣:围绕“顺应智造时代发展趋势,机械类课程教学范式变革路径”展开。围绕智造时代机械类课程教学范式变革展开分享,提出课程体系向智能制造转型,以应对高端人才紧缺需求;强调 AI 与学科教学双向赋能,通过 AI 干预、竞赛等提升学生能力,还需加强数字课程资源建设与教师素质提升,助力专业升级与人才培养。
 

西安明德理工学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负责人刘洋:分享“数智驱动技术赋能:OBE理念下‘一主线、两结合、三阶段、四融合’的机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以 OBE 理念为核心,构建“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理论与实践结合、校内与校外结合,分基础、进阶、实战三阶段,实现课程、师资、资源、评价四融合”的模式,通过项目式教学提升学生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
 

西安工商学院机械设计与智能制造系系主任李东文:探讨“‘课程铸基、竞赛赋能、产教融合’民办高校机械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指出以核心课程夯实理论基础,以学科竞赛激发创新潜力,通过 “平台 + 模块” 课程体系、“三阶递进” 竞赛体系及 “双师协同、项目驱动” 教学模式,有效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与教师教研水平,专业建设质量提高,产教融合成效显著,获多项荣誉并广泛推广。
 
武汉工程科技学院机械与工程学院机械系主任李孝元:分享“产教深度融合、教实一体化——地方应用型院校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探索”。针对机械类专业实训硬件不足、人才供需错位等困境,与华工正源、海康威视合作办订单班。通过课程置换、校中厂实训、顶岗实践等协同育人举措,订单班试用期留存率高,学生晋升快,学校获教学成果,企业节省培训成本。未来将深耕龙头企业合作,以就业为导向持续优化培养模式。
 
西安工商学院专职教师吴青山:围绕“数字赋能科研:民办高校机电类教师的科研常识与工具实践”进行分享。民办高校教师需借助数字化工具提升科研能力,推荐使用文献管理、数据建模等软件,建议学校搭建科研共享平台,联合企业开展横向课题研究,以科研反哺教学,提升课程前沿性,助力解决民办高校科研难题。
 
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智能制造与新能源学院副院长王国平:探讨“应用型本科机械大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实践”。围绕学院机械大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紧扣国家战略、企业转型及高校转型要求,针对专业与产业对接不足问题,提出校企合作策略。构建对接产业链的实践教学体系,推进产学研融合以提升学生能力与就业质量。

分论坛二:电子电气类专业在 AI 时代的学科交叉与创新

西安汽车职业大学院长助理贾小博主持,7位专家聚焦学科交叉与创新: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专职教师朱海霞:分享“创新实践人才培养与课程建设浅析”。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深耕十余年建成完备创新培养与课程体系,设12间创新实验室。学生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获得多项国家级和省级奖项,还与多校开展本硕定制培养。以学生为主体,构建全学期梯度闭环培养模式,助力学生成长。
 
西安翻译学院信息工程学院电子信息系系主任梁计锋:探讨“基于产教深度融合的‘五位一体’应用型集成电路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实践平台、校企合作、质量评价”五位一体模式,联合集成电路企业共建实验室,引入企业真实芯片设计项目,培养学生集成电路设计与应用能力。
 
西京学院专职教师于长青:围绕“AI 辅助论文写作与科研奖项申报”从高校论文写作展开。介绍AI工具在文献检索、论文框架搭建、数据处理中的应用,分享科研奖项申报技巧,建议教师借助AI提升科研效率,指导学生运用AI辅助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培养数字化科研素养。
 
西安汽车职业大学人工智能学院院长助理贾小博:探讨“探索民办高校新形势下的出路:职业本科‘3-2-4-1-8’育人模式创新与实践”。提出职业本科电子信息专业需实行三大认可、两重对标、四大要素、一个闭环系统体系、八个适配度的育人模式,聚焦岗位技能培养,助力学生实现高质量就业。
 
西安欧亚学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负责人沈瑞冰:分享“产教融合新生态,三位一体育人才——以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建设为例”。介绍了电子信息专业从专利转让开启校企合作,通过教师带学生参与企业项目、校领导走访挖掘机会,构建特色培养体系。打造实习基地池,分层次对接大小企业,学生经实践淬炼,专业就业率高且零虚假就业。
 
西安工商学院机电工程学院电子与通信工程系系主任李瑞:探讨“以赛促教,产研融合,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提出以学科竞赛为抓手,将数学建模、大数据分析等数字化技能融入竞赛培训,联合企业开展产学研项目,让学生参与真实数据处理与系统开发,提升数字化应用与创新能力。
 
西安外事学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负责人廖娜:分享“能力为本・工程牵引・产教融合:电子信息人才培养的‘三维驱动’模式”。以“能力、工程、产教” 为三维驱动,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引入汽车电子领域真实工程案例,联合企业开展项目式教学,培养学生电子信息技术在汽车领域的应用能力。

分论坛结束后,与会专家进行了经验交流与分享,随后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参观了西安工商学院校园,实地考察了学校的教学设施、实践基地等办学资源,对学校的办学条件与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给予高度认可。
 

与会嘉宾参观实验室


论坛成效:搭建合作桥梁,助力产业与教育协同发展

本次论坛的成功举办,不仅为政府、高校、企业三方搭建起深度交流合作的实体平台,更以“问题导向、实践落地”为核心抓手,明确了民办高校机电类专业升级与数字化课程体系建设的三大核心方向,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育人共识与实践路径。

从产业需求响应来看,论坛通过政企校三方对话机制,精准锚定智能制造领域的人才缺口。参会企业现场提出“机器人系统运维”“质量数据建模”“产线智能优化”等岗位需求,与高校课程改革方向深度匹配。双方达成共识,计划将企业真实生产案例、技术标准前置融入课程,推动专业内容与产业技术同频更新。

在产教融合深化维度,论坛实现了从“理念探讨”到“资源落地”的实质性突破。一方面,西安工商学院为 8 位企业专家颁发 “企业导师” 聘书,构建起“高校教师 + 企业工程师”的双师教学团队,未来将共同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实践课程授课及毕业设计指导;另一方面,高陵区科工局明确表示,将为驻区高校与企业合作提供政策支持,推动“校地企”协同育人机制常态化运转。

从人才培养创新维度,论坛汇聚的多所高校实践经验,形成了多样化的改革范式。西北工业大学“AI + 课程全流程智能化”模式、西安思源学院 “3+X” 企业综合实习模式、重庆城市科技学院“订单式培养闭环体系”等案例,为民办高校提供了差异化、可借鉴的改革参考路径。

西安工商学院机电工程学院任工昌院长表示,学校将以此次论坛为契机,梳理总结专家观点与实践经验,进一步推进机电类专业的数字化升级与课程体系优化,同时加强与政府、高校、企业的长期合作,吸引优质资源赋能教学科研,为区域乃至全国机电产业数字化转型培养更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实现学校与产业的协同发展、共创未来。
 

与会领导嘉宾合影留念


编辑/席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