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料微博

微信

村里喜讯捎北京 | 小木耳带动 人人有事干家家有产业

西西新闻  @2023-11-07

字号


金秋十月,陕西省柞水县金米村的大棚里,一串串菌棒整齐悬挂,朵朵乳白色的木耳尽情“绽放”。大棚里满是喷淋装置喷水的滋滋声,水雾在空气中散开,落在木耳上,让这些如羊脂白玉般的木耳更显晶莹透亮。


“你们来得真巧,这两天玉耳长得正旺,好多人都没见过这新品种。”看到记者走进大棚,木耳种植户周保林关上了喷淋装置,身着一套连体蓝色雨衣在菌包串的间隙中穿梭,一一介绍大棚里的“新变化”。

科学种植 珍稀耳种变身“人工菌”


周保林口中的玉耳正是近年来他们培育的木耳新品种。和传统的黑木耳不同,玉耳的生长要求首先是避光。周保林指了指大棚顶部深色的遮光网介绍道:“今天云多,所以只开了一道网,平时光照充足的时候顶上两层网全部都要打开。”

一旦被阳光照射,玉耳就会变色。比起对黑木耳的管理,周保林每天在玉耳的棚里待得时间最久。因为是大棚种植,不仅要注意棚内的温度,保证通风,还要给玉耳创造合适的湿度环境,周保林要控制棚内每天至少4次的喷淋。

除了玉耳,2022年4月,金米村还通过智慧大棚,让金耳在柞水实现了人工种植。“金耳是一种比较珍稀的黄木耳,对气候条件要求较高,原本生长于云贵地区。经过科学种植后,现在我们金米村也能产出金耳了。”周保林介绍道。如今,黑木耳、玉耳、金耳已经实打实成为村民的“金木耳”,从种植到加工的一系列产业给当地村民增加的不仅仅是钱包的厚度,更是对未来生活的新盼头、新期待。

政策助推 耳农成为致富带头人


说起依靠产业致富增收,种植户陈庆海很有感触。从过去的贫困户到现在的致富带头人,46岁的陈庆海就是靠着小小的木耳,打了一场漂亮的“翻身仗”。

地处秦岭深处的柞水县,全年日照1860.2小时,最冷平均气温0.2℃,最热平均气温23.6℃,无霜期209天。全年四季分明,春夏秋皆可产耳。这里湿润、凉爽、雾大、春雨多,环境很适合黑木耳生长,而且质量有保证,又不易产生杂菌。即便有如此得天独厚的条件,早些年金米村的耳农使用椴木种木耳依然要“靠天吃饭”。

“木耳对湿度很敏感,但是雨水如果过多就会导致流耳。”陈庆海告诉记者,2019年以前,他一直在矿上打工,正是考虑到椴木种植木耳的收成太低,他才迟迟没有同意村里帮扶干部提出的木耳种植建议。

2019年,帮扶干部何福军找到陈庆海,为他详细讲解了县上的木耳产业发展政策——“借袋还耳”。“免费借菌棒,技术包教包会,还包销路,半年就能挣万把块钱。”何福军的话一直萦绕在陈庆海的脑海。他琢磨再三,决定大胆尝试一次。仅仅三四个月时间,除去“借袋”的成本,3万多只菌棒就“帮”陈庆海赚了1万多元。“去年种了20万袋(菌棒),挣了八九万元。今年种得不多,就12万袋,应该也有六七万元收入。”陈庆海说。

电商助力 偏远村庄农产品发往全国


陈庆海见证了金米村在木耳产业上获取乡村振兴“密钥”的经过,而周保林则亲身感受到电商对村子的巨大影响。

2020年4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柞水县金米村考察,走进村培训中心、智能联栋木耳大棚,了解木耳品种和种植流程,询问木耳价格、销路和村民收入等,夸奖他们把小木耳办成了大产业。

周保林至今都记得,2020年4月21日,2000万网友涌入淘宝直播间,买光20多吨木耳,这相当于柞水县2019年在淘宝4个月的木耳销量。

如今,周保林不光自己种植木耳,还负责着村上大棚木耳的种植管理。依托着木耳产业的发展,他不仅自己的日子过得红火,还承办了“金米村电子商务服务站”,把木耳等一系列农副产品通过电商销往全国各地,帮助更多村民过上了好日子。

从2020年到现在,金米村从原来的30多户种植木耳143万袋,发展到现在的160多户种植木耳500万袋,全村超过70%的村民都参与到木耳产业链中来。“人人有事干、家家有产业”,这是金米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李正森对过去3年村子变化的最深感受。金米村的年人均收入从2019年的9657元增长到2022年的17210元,村集体经济也从最初的不足5万元增长到2022年的55万元。

“我们依托木耳酱、木耳肽挂面等木耳深加工产品,把小木耳办成大产业,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增收致富梦。”李正森说。

来源:群众新闻
编辑:赵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