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甸甸的精品——陕西9部作品获第十六届“五个一工程”奖
西西新闻 @2022-12-27
- 超大
- 大
- 标准
- 小
电影《柳青》剧照。受访者供图
多年来,陕西文艺工作者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用富有鲜明时代精神和浓郁生活气息、思想性与艺术性结合、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丰富和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需要。电影《美丽的大脚》《钱学森》,电视剧《号角》《保卫延安》,秦腔《西京故事》,歌剧《大汉苏武》,话剧《麻醉师》《平凡的世界》,动画片《冲锋号》等荣获“五个一工程”奖的作品,作为不同时期陕西文艺作品的优秀代表,不仅反映着不同时期的社会生活、人民需求和时代精神,更以文艺的力量观照着现实、温润着心灵、涵养着精神。
近日,第十六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获奖作品名单公布,电影《我和我的祖国》《柳青》《秀美人生》,电视剧《功勋》《装台》,戏剧《骄杨之恋》《路遥》,广播剧《黑色沃土》,图书《国家至上》等陕西作品获奖,刷新陕西在该奖项上单次获奖数量的历史记录。陕西省委宣传部获组织工作奖。
向着社会生活和时代精神深入开掘
纪实文学《国家至上》书影。受访者供图
“《国家至上》这本书,是讲述坐落于陕西的航天科技集团第四研究院,克服种种艰难困苦,付出巨大的牺牲和心血,为国家研制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固体火箭发动机的艰辛历程。我觉得,这个奖不仅是颁发给《国家至上》这本书的,更是颁发给航天四院以及全国数十万名航天科技工作者和技术工人的,是表彰他们自1956年中国航天事业成立以来,践行‘国家至上,争创一流’的坚定信念;表彰他们数十年间默默无闻为国奉献,‘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实干精神。”在得知所著长篇纪实文学《国家至上》获奖后,作家赵韦满是欣慰。
作为陕西省重大文化精品项目,《国家至上》是赵韦继《中国动力》之后推出的第二部以中国航天动力为题材的纪实作品。该书一经出版就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和业界的盛赞。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文学评论家李炳银认为《国家至上》“是陕西近年来文学创作的重要收获”。陕西省作家协会党组书记齐雅丽撰文评价该书“是一部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的好作品。在一定程度上,也为某些领域和题材的纪实写作树立起了新的标杆”。2021 年,该书同名广播剧也作为“开年大戏”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栏目播出。
面对众多赞誉,赵韦坦言,《国家至上》的创作完成得益于陕西省委、省政府对于文学的重视和“陕西百名优秀中青年作家资助计划”工程的扶持,“可以说,没有‘百优计划’就没有《国家至上》这本书的面世。”
电视剧《功勋》海报。受访者供图
同《国家至上》一样,以一百年来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自强不息、改天换地的奋斗史为背景,讲述我国各领域工作者攻坚克难、为共和国发展建设而默默奋斗的优秀文艺作品不在少数。电视剧《功勋》便是其中的代表。
由陕西省委宣传部、西安市委宣传部等联合摄制,曲江影视等联合出品的《功勋》,取材于首批8位“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李延年、于敏、申纪兰、孙家栋、张富清、袁隆平、黄旭华、屠呦呦的真实故事。该剧在《能文能武李延年》《无名英雄于敏》《默默无闻张富清》《黄旭华的深潜》《申纪兰的提案》《孙家栋的天路》《屠呦呦的礼物》《袁隆平的梦》8个单元中,用不同的叙事风格讲述8位功勋人物人生中最精彩的故事,诠释他们崇高的人生品格和献身祖国、服务人民的无私境界。
“创作拍摄《功勋》的过程中,我真真切切被这些功勋人物的故事和精神感动着,努力通过故事、情节、人物的塑造去感动人,通过春风化雨的方式传递思想和价值,让观众读懂功勋人物的卓越所在,读懂英雄人物的崇高精神和时代价值。”《功勋》总导演郑晓龙说,功勋人物的事迹之所以吸引人,是因为他们不仅有伟大的事迹,还有着鲜为人知的感人细节。该剧堪称极致的真实挖掘和细致还原,为其赢得了观众的口碑,并作为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理想照耀中国——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展播活动剧目为建党百年献礼。
一部电视剧能不能打动观众、有没有“灵魂”,与作品是否从现实生活出发、是否真诚表达人民群众的喜怒哀乐有很大关联。电视剧《装台》的成功,真切地揭示和印证了“一切优秀文艺工作者的艺术生命都源于人民,一切优秀文艺创作都为了人民”。
改编自茅盾文学奖获得者陈彦同名小说的电视剧《装台》,讲述了以主人公刁大顺为代表的一群舞台搭建者用双手和汗水改变命运的故事,深度还原了古城西安劳动人民的生活场景。写实的生活工作状态透露出浓烈的生活气息和市民底色,把人物命运与时代背景紧密结合。镜头下被放大的“小人物”的酸甜苦辣,不仅透视出底层劳动者在高速发展的社会中的生存状态,也用积极的方式展现了小人物不屈服不妥协、永远向阳而生的生活态度。
值得一提的是,剧中展示的陕西特色美食、方言习俗和地方戏曲代表秦腔、陕派说唱等文化元素,不仅为这出人间温情大戏增添了热气腾腾的烟火气、市井味,也让该剧被观众戏称为“西安文旅的宣传片”。今年5月,《装台》入选中国艺术研究院发布的在“讲话”精神的照耀下百部文艺作品榜单。在此前揭晓的第33届中国电视剧飞天奖和第31届中国电视金鹰奖中,《装台》包揽了两个奖项的优秀电视剧奖。
奋力写好艺术为人民的新时代篇章
碗碗腔是继秦腔、眉户之后,在“五个一工程”国家级平台实现零的突破的又一陕西地方戏曲剧种。由陕西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和旅游厅指导,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创演的碗碗腔现代戏《骄杨之恋》,取材于杨开慧烈士的真实故事,以独特视角展示了杨开慧“用生命拥抱死亡,用死亡礼赞生命”的心路历程,彰显了共产党人坚守理想与信念的崇高品格和面临生死抉择时体现出来的信仰力量与人性光辉。
《骄杨之恋》自创排开始,就着眼于民族气象的现代创造、红色题材的诗性表达、戏曲音乐的创新发展以及非遗剧种的薪火相传,上演后更是坚持边演边改,不断打磨提升艺术品质,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先后入选中宣部、文化和旅游部、中国文联“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工程”,获评第九届中国秦腔艺术节演出“特别推荐剧目”。
“陕西省戏曲研究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成立的第一个戏曲团体,我们有责任、有义务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做好革命历史题材戏曲的创作。”省戏曲研究院院长、杨开慧的扮演者李梅对戏曲艺术和院团的发展有着深刻的思考,“剧院的光荣历史告诉我们:‘我从延安来’‘我从老百姓中来,到老百姓中去’。新时代是人民的时代,也是人民正在创造的时代。在新的征程上,我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不断探索中国戏曲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新路径,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负时代、不负人民。”
话剧《路遥》海报。受访者供图
人民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话剧《路遥》便是对这句话更真切更生动的诠释。
作为文学陕军的代表人物,路遥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绕不开的存在。为了创作出那部激励了一代又一代读者的鸿篇巨制——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他身体力行走入矿井体验生活,执着地遵从和选择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深深扎根陕北,从广大底层民众中汲取营养,炽热地燃烧自己的创作生命,把“以人民为中心”落到了文学创作的实处。“活着,像牛一样劳动,倒下,像土地一样奉献;只要没有倒下,就该继续出发!”话剧《路遥》将这位“人民作家”短暂却奋斗不息的人生故事搬上了舞台,也将路遥精神传播向更广阔的空间。
“今年11月17日是路遥逝世30周年。在这个时间节点,话剧《路遥》获得‘五个一工程’奖既是对我们陕西文艺工作者的支持和鼓励,也是对路遥最好的致敬。”西安话剧院院长任雪迎说,“我们将学习路遥,用优秀的文艺作品鼓舞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人努力拼搏,用奋斗改变自己的命运,传递坚强的生命意志。此次获奖更坚定了我们坚守现实主义创作道路、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的决心和信心,未来,西安话剧院将一如既往,创作出更多符合时代需求、人民喜爱的艺术作品,以服务人民、培根铸魂的创作方向,追求艺术、勇攀高峰的奋斗目标,不断提升艺术作品的精神能量、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立场,也是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的动力所在。一部关于耕地保护、粮食安全主题的重大农村现实题材广播剧《黑色沃土》充分彰显了社会主义文艺的本色。
由陕西、吉林、上海三地联合制作的《黑色沃土》,取材于吉林省四平市梨树县对用玉米秸秆还田的“梨树模式”的探索,聚焦黑土地保护性耕作创新实践,艺术地再现了吉林广大基层干部和人民群众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新发展理念、大力开展黑土地保护的生动故事。剧中所讲述的“梨树模式”不是一枝独秀,而是数百个新时代吉林乡村新风貌的交相辉映,其所体现的社会变迁、时代进步并非吉林一地的动人图景,而是中华大地上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恢宏画卷。
作为此次陕西获奖作品中唯一一部广播剧,这部源于中国农村火热发展实践的现实主义题材文艺精品再一次证明: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
以家国情怀托举复兴使命凝聚奋进力量
电影《秀美人生》剧照。受访者供图
在我省荣获第十六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的9部作品中,最为亮眼的成绩莫过于陕西电影。电影《柳青》《秀美人生》《我和我的祖国》3部作品同时获奖充分彰显了陕西电影不俗的创作实力。
“陕西是文化大省,以西安电影制片厂为代表的陕西电影是中国民族电影的标志,在中国电影发展历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柳青》《秀美人生》《我和我的祖国》等电影作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紧密把握时代脉搏,充分凸显了陕西电影传统中的现实主义美学特质,为观众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在得知喜讯后,陕西省电影家协会主席张阿利很是欣喜,他表示,深入分析这三部作品的美学特点,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与学理价值。
人物传记电影《柳青》从1952年作家柳青辞去北京的职务申请落户西安市长安县皇甫村讲起,直至1978年柳青病逝结束,以时间刻度为线索,讲述他放弃城市优渥生活条件,扎根皇甫村14年创作出经典长篇小说《创业史》的故事,再现柳青波澜壮阔的人生画卷,以及他不断超越自我、实现艺术成就的心路历程,展现了一代知识分子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家国情怀和赤子之心。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什么是正业?身为一个作家,对老百姓的疾苦视而不见,整天待在屋里闷头瞎编?那才是不务正业。我的创作就是要把老百姓的真实生活写下来,这就是我的正业。”电影所塑造的不仅是作家柳青,更是一名热爱人民、为人民奉献的共产党员、人民公仆,讲述的不仅是一个作家的生命故事,更是一种为国为民的精神象征。
像柳青一样,自觉把个人事业与党和人民的事业统一起来,敢于担当、甘于奉献的共产党员不在少数,黄文秀便是其中的优秀代表。
“你问我为什么回到乡村来,有些事情总得有人去做,有些青春总得在遥远的乡村秀一秀,年轻人的态度就是乡村的未来……” 以“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时代楷模”、驻村第一书记黄文秀为原型创作的电影《秀美人生》,真情讲述了她研究生毕业之后,放弃大城市的工作机会,毅然回到家乡,在脱贫攻坚第一线倾情投入、热血奉献,用青春芳华诠释共产党人初心使命,谱写新时代青春之歌的动人故事。
影片以优雅文艺的电影语言和诗意深情的电影故事,将黄文秀这一典型人物自然和谐地融入决战脱贫攻坚和决胜全面小康的时代背景之中,凝聚成为一种代表全国近300万投身乡村扶贫事业的年轻人的精神象征。正如导演苗月所说,《秀美人生》想要告诉观众,是哪些人为脱贫攻坚作出了贡献和努力,他们如何用辛勤的工作甚至是付出生命代价,来帮助农村的贫困人口,为农村的振兴作出贡献。这些年轻人是社会的希望,是国家的希望,是乡村的希望。
为了祖国、为了人民而奉献、牺牲、奋斗、前行的何止是这些被大众所熟知的人们,还有无数奋斗在祖国社会主义建设各个领域和岗位上的工作者。在宏阔的历史背景中,将目光聚焦千千万万普通人中的你我他,在一份最朴素的情感中再现新中国70年的峥嵘岁月,彰显“我”与祖国的血脉相连,电影《我和我的祖国》激发了每个人内心最朴素的爱国情怀。
影片中,无论是开国大典自动升旗装置设计师、香港回归仪式升旗手、原子弹研究人员、舍己扶贫基层干部、备飞护航女飞行员等取材史实的真实人物,还是上海里弄小男孩、北京出租车司机、迷途知返的失足青年等大胆创设的艺术形象,这些将“小我”的人生篇章无私地融入共和国的“大我”华章中的小人物,他们所承载的奉献、牺牲、拼搏、捍卫、坚守的时代精神,是“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坚强信念的生动表达,更是“历史是人民写就的”价值主题的鲜明抒写。
“电影艺术是情感的艺术,小人物的朴素情感具有特殊的审美效果,于细微处见真情,蕴藏着荡涤人心的情感力量。3部影片中所蕴含的浓浓的家国情怀,让我们看到了中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合力绘就的团结就是力量的时代画卷。期待陕西电影创作者能够认真学习3部影片的成功经验,为时代明德,为人民立传,让电影事业获得新的发展与提升。”张阿利说。
来源:群众新闻
编辑:张琛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