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临潼:地热供暖带来“绿色暖冬”
西西新闻 @2022-12-02
字号
寒潮来临,陕西省西安市气温骤然降至零下。在西安市临潼区,一项“取热不取水”的新型地热供暖技术悄然兴起。这种供暖方式不仅供热效果稳定,绿色无污染,还能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随着供暖季的到来,住户赵海艳穿上了薄衫,她的家中宛若春天。“我们家是地暖,每年温度都在25摄氏度左右,做家务也不用缩手缩脚。”赵海艳说。这个共400余户的小区,是临潼区首个零碳、零排放的清洁能源供暖项目,也是临潼区首个“地热+”新能源供暖民生工程。从2018年入住开始,居民们就能享受到“绿色暖冬”。
临潼所在的关中地区是陕西中深层地热最丰富的地区之一。陕西省地质调查院数据显示,陕西关中盆地中深层地热资源总量相当于4610亿吨标准煤,为陕西探明煤炭资源总量的3.34倍。地热能是一种清洁、绿色、可循环利用的新型能源,无季节周期变化,温度没有明显波动,输出负荷十分稳定,除去检修维护,基本上可以全年运行。
中石化绿源地热能(陕西)开发有限公司工作人员芦志坚说:“与以往的地热供暖技术相比,我们采用的是全新的‘取热不取水’技术,不会对地下水带来污染。”在小区供暖站,记者看到,地热井中的高温地热水,通过换热设备加热供暖循环水,为千家万户带来温暖,换热后的地热尾水通过回灌井回注到同一热储层,实现地热能可持续开发利用。
临潼区新区建设发展服务中心党组书记、中心主任姚涛算了一笔账:按照临潼新区远期规划区域核算,全面推广地热能开发利用可实现年收益约87亿元。其中年供热收益约18亿元;年可交易碳排放权收益约15.2亿元;未来还将启动供冷系统,初步预算年收益约28亿元;地热源发电可全覆盖新区范围内用电,年收益约8800万元。“低碳环保,还能带来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我们这路子走对了!”姚涛说。
近年来,陕西持续推进以地热能为主体的能源结构调整。截至目前,陕西省建成利用地热能供暖(制冷)项目576处,面积3445万平方米,占城市集中供暖面积的9.8%。按照规划,未来几年至少还将有60万户居民享受到地热能供暖,预计每年可节约标煤118万吨,减排二氧化碳排放255万吨。(记者姜辰蓉、吴鸿波)
来源:新华社
编辑:赵莉
“取热不取水”地热供暖装置。 新华社记者 吴鸿波 摄
“供热效果太好了,家里非常暖和。”西安市临潼区渭水曲项经济适用房小区居民张艳萍说。她家中的温度计显示,室内温度是25.1摄氏度。“我们入住这个小区几年来,供暖一直很稳定。今年还提前5天开始供暖。”她说。随着供暖季的到来,住户赵海艳穿上了薄衫,她的家中宛若春天。“我们家是地暖,每年温度都在25摄氏度左右,做家务也不用缩手缩脚。”赵海艳说。这个共400余户的小区,是临潼区首个零碳、零排放的清洁能源供暖项目,也是临潼区首个“地热+”新能源供暖民生工程。从2018年入住开始,居民们就能享受到“绿色暖冬”。
临潼所在的关中地区是陕西中深层地热最丰富的地区之一。陕西省地质调查院数据显示,陕西关中盆地中深层地热资源总量相当于4610亿吨标准煤,为陕西探明煤炭资源总量的3.34倍。地热能是一种清洁、绿色、可循环利用的新型能源,无季节周期变化,温度没有明显波动,输出负荷十分稳定,除去检修维护,基本上可以全年运行。
“取热不取水”地热供暖装置。 新华社记者 吴鸿波 摄
“入住前,我们也曾担心这种‘另类’的供暖方式,会不会温度不达标。住进来发现,屋子里每天都在25摄氏度左右,跟春天一样!我家离供暖站只有二三十米,听不到噪音,也没有任何烟尘污染,干干净净的。”赵海艳说。中石化绿源地热能(陕西)开发有限公司工作人员芦志坚说:“与以往的地热供暖技术相比,我们采用的是全新的‘取热不取水’技术,不会对地下水带来污染。”在小区供暖站,记者看到,地热井中的高温地热水,通过换热设备加热供暖循环水,为千家万户带来温暖,换热后的地热尾水通过回灌井回注到同一热储层,实现地热能可持续开发利用。
供暖站工作人员展示地热热源交换装置。 新华社记者 姜辰蓉 摄
目前,临潼新区正在加快推进地热供暖。据芦志坚介绍,1户居民每年使用地热供暖可减少标准煤3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8吨。使用这种绿色能源还能为临潼带来更多的额外效益。临潼区新区建设发展服务中心党组书记、中心主任姚涛算了一笔账:按照临潼新区远期规划区域核算,全面推广地热能开发利用可实现年收益约87亿元。其中年供热收益约18亿元;年可交易碳排放权收益约15.2亿元;未来还将启动供冷系统,初步预算年收益约28亿元;地热源发电可全覆盖新区范围内用电,年收益约8800万元。“低碳环保,还能带来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我们这路子走对了!”姚涛说。
近年来,陕西持续推进以地热能为主体的能源结构调整。截至目前,陕西省建成利用地热能供暖(制冷)项目576处,面积3445万平方米,占城市集中供暖面积的9.8%。按照规划,未来几年至少还将有60万户居民享受到地热能供暖,预计每年可节约标煤118万吨,减排二氧化碳排放255万吨。(记者姜辰蓉、吴鸿波)
来源:新华社
编辑:赵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