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市金台区:保护历史文化遗产 传承灿烂中华文明
西西新闻 @2024-12-18
近年来,宝鸡市金台区始终坚持“以传承为脉络,以创新为羽翼”的理念,通过一系列举措,使古老的历史文化遗产焕发出勃勃生机,为金台区的文化版图绘就了新的色彩。请跟随我们一同追溯金台区历史文化遗产的发展历程,共同见证其在新时代浪潮中,如何绽放出创新的火花,续写传承的华章。
金台观全景
金台观
长乐塬
长乐塬
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金台区历史文化厚重,文物资源丰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金台观、李茂贞墓、北首岭遗址、宝鸡申新纱厂旧址4处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文物古遗址建筑坐落金台区辖区内。目前,金台区共有各类不可移动文物145处,其中省级文物保护单位7处、县(区)级文物保护单位10处。可移动文物384 件(组),其中珍贵文物129件(组),包含一级文物2件(组)、二级文物6件(组)、三级文物121件(组)。我区2008年成立金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构建了完整的省、市、区三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体系,建立省级非遗工坊和市级非遗传习所各1处,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单位1个,全区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52项,其中省级非遗项目3个,非遗项目3个,区级46个,有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位、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3位、区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6位,数量居全市前列。连续两年获评中国市辖区旅游综合竞争力百强区,多次获得全市文物项目建设先进县区,4A级旅游景区西府老街文化景区获评省级非遗特色示范街区,群众路街道龙泉巷社区被认定为陕西省2023—2025年“非遗在社区”示范点。
健全文物保护体制机制,为历史文化遗产筑牢屏障
历史文化遗产印刻着中华文明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蕴含着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保护好各时期重要历史文化遗产是金台区的重要历史责任。一是健全制度,夯实保护责任。构建区、镇(街)、村(社区)三级管理网络,逐级签订文物保护安全(消防)责任书,与全区35名文保员签订年度群众文保员文物安全目标责任书,落实相关责任。制定各类文物保护单位的档案管理、日常巡查及安全检查等登记制度,建立文物安全隐患整改台账,做到防患于未然。健全文物安全监管体系,联合金台公安分局建立文物安全应急处置联动机制,开展文物系统法治安全工作,坚决打击文物犯罪。二是摸底调研,建强保护队伍。实现群众文保员分级分类系统化管理,进一步加强群众文物保护员管理和田野文物巡查工作。开展文物资源普查筛选,顺利完成全区石窟寺专项调查和黄河流域不可移动革命文物调查工作,名碑名刻文物遗选推荐及碑刻石刻文物资源摸底调研工作,全面启动金台区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前期工作。三是组织培训,筑牢保护基础。严格按照《陕西省不可移动文物巡查管理办法》,对全区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单位开展定期巡查检查,坚决守牢文物安全底线。积极组织文保单位开展防汛防滑防恐应急演练、消防安全大起底、火灾应急演练等培训,定期召开全区文物安全暨群众文保员业务培训会,指导各文博单位完善各类应急预案,在重大节假日前对各文博单位开展多轮次次全面安全检查,确保金台区文物安全。
开展培训演练,加强文保队伍建设
坚持文物保护首位责任,让历史文脉薪火相传
文化保护最有效的手段是传承。我们把历史文化遗产传承作为保护工作的重中之重,妥善保护文化遗产成果,加强历史传承。推进项目,为保护文物保驾护航。金台区积极争取中省文物保护专项资金,遵从修旧如旧的原则逐年实施了金台观三清殿、太子殿保护修缮工程、金台观防雷改造提升工程、宝鸡申新纱厂本体的消防项目、宝鸡申新纱厂旧址本体保护修缮工程、宝鸡申新纱厂旧址陈列展示工程等,有效保护文物本体安全,改善了文物保存现状,让我区珍贵文物绽放光彩。规范管理,为保护文物厘清权属。先后为我区党崇雅墓、王家坡遗址、姚家寨遗址、葛家河滩遗址、洪水沟遗址、蒋家庙村遗址、纸坊头遗址、宝鸡申新纱厂厂房旧址、宝鸡申新纱厂职工住宅区旧址等9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更换保护碑,为全区18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及以上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单位制作文物安全直接责任人公告公示牌,全面提高我区文物保护工作依法管理水平。规范核对,为保护文物坚定航向。严格按照中省各项文物法律、法规要求,开展建设用地与全区不可移动文物保护范围核对工作,自2020年至目前已完成选址选线核对项目90余项,坚持把好经济建设与文物保护协调发展第一关,做好文物保护工作与金台区城市发展建设共荣共生。
规范保护,强化巡查联动机制
搭建文物传承利用载体,让历史遗存活力绽放
活化利用是对文化遗产最好的保护。充分挖掘文化遗产的社会价值、文化价值、经济价值,金台区积极搭建有效载体,推进文化遗产活化利用。一是“文物+研学”。2023年,在金台区太极源文化景区建造金台观碑林,石碑116通,成为金台石碑石刻文化对外宣传的新名片和金台旅游新地标。在宝鸡机车检修厂正式挂牌成立了宝鸡市铁路博物馆,藏有老物件、老照片等珍贵历史资料460余件,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党史学习教育、城市发展史教育的重要阵地。二是“非遗+体验”。金台区在金台区旅游服务中心、国家4A级旅游景区西府老街等处建成开放非遗展厅2个,打造能够深度体验非遗的主客共享新场景,今年新增宝鸡擀面皮制作技艺、金台传统木板刻字、传统手工旗袍制作技艺和传统刺绣4个传习所,实现了保护有场所、展示有精品、参观体验零门槛。三是“非遗+街区”。积极探索非遗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新潜力,打造集非遗+旅游+研学集西府传统文化体验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旅游街区“西府老街”,街区内含30个非遗代表性项目,西府非遗表演基地、西府非遗展馆、西府里文化艺术村落均已建成,目前已成为宝鸡精品民宿、大师工坊、研学基地、主题餐饮为一体的非遗文化旅游产业新高地,年接待游客600万人次,累计接待海内外游客3000万人次。四是“非遗+美食”。先后举办金台非遗美食走进大唐不夜城、兴庆宫等活动,在上海举办“相约宝山,遇见金台”美食非遗展,活动以特色美食非遗、地域特色产品、非遗工艺品、文创衍生品等文化创意产品的推介、展销、宣传、品鉴为主,同步启动线上非遗美食直播带货,活动启动当天,25家非遗展台展品销售一空,油泼辣子、擀面皮、马勺脸谱等备受喜爱。每年邀请主流媒体、网络达人、网红大咖全程跟踪报道,以宝鸡“美食”话题为切入点,抓住游客的“胃”留住游客深度一站式体验大美金台吃、住、行、游、购、娱,讲好金台故事,线上线下宣传宝鸡非遗美食新形象。
金台观碑林
西府老街非遗文化街区
非遗美食走进上海、西安
创新文化遗产传承传播途径,让历史文化融合发展
坚持“见人见物见生活”的思路,把历史文化遗产作为文明互鉴、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走进百姓身边、走进现代生活,让历史文化传得更远、传得更广。一是非遗进社区。探索建设非遗特色社区,引导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在社区开展传承传播,让社区居民体验非遗技艺,了解非遗文化,共享非遗保护成果。二是非遗进校园。金台区将传统传承方式与现代教育体系有机结合,区文旅局与区教体局协作联动,完善馆校共建机制,常态化推进文化遗产进校园、进课堂,目前已开展“非遗进校园”展示展演活动80多场次,累计授课600多学时,制作、展示非遗作品1000余件,激发了青少年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兴趣,建立起积极向上的民族自豪感。三是非遗进万家。推进非遗保护传承与公共文化服务活动有机结合,利用传统节日,开展“讲好非遗故事 传承非遗文化”“非遗过大年—视频直播家乡年”“群星闪耀贺新春—非遗项目展演”等各种线下线上活动,让非遗成为普通大众你我他的日常生活体验。我区历届“市民大舞台”群众惠民活动期间,邀请杨子旗袍、古琴演奏、汤瓶七士门等多个非遗项目上台展示演绎,受到群众广泛好评。
非遗进社区、进校园、进万家活动
历史文化遗产不仅生动叙说过去,也深刻影响着当下和未来!金台区将始终遵循“保护性传承”的根本目标,坚守信心、坚定步伐,积极探索历史文化遗产创新性发展的新路径,系统推进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研究和利用,更好守护和传承金台的历史文脉,让历史文化在传承与发展中重现辉煌,为推动金台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文化价值和精神力量。
编辑/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