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市镇巴县大池镇:招商引资兴产业 铺筑共富“快车道”
西西新闻 @2024-10-30
乡村要振兴,产业是支撑。近年来,汉中市镇巴县大池镇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助力构建多元化产业布局,拓宽群众增收渠道,实现农业增效有“路”,农民增收有“方”。
金秋时节,走进反季节夏菇培育基地,一座座香菇大棚里摆满了整齐的菌菇棒,浓郁的菇香扑面而来。村民们正忙着采摘香菇,一朵朵圆润厚实的香菇被小心翼翼地采摘、分拣、装筐,一片繁忙的景象。
2019年,该镇引进返乡企业家先后投资2100万元,建设反季节夏菇培育基地,培养出的香菇不仅朵型大、菇质厚、无公害,且采摘期为香菇市场空档期6-11月份,产品供不应求,目前畅销至西安、成都、重庆、兰州等十多个城市,深受消费者喜爱。
2023年以来,该镇积极围绕香菇特色产业升级,发展5G智慧设施农业,开展数字智能技术进大棚,采用现代智能温控技术,实现反季节香菇优质、高产、稳产。该基地如今已建设传统食用菌种植大棚100座,年生产菌袋120万袋;正在建设钢架结构标准化的出菇棚120座,其中已建成的10座5G控温大棚可育养50万袋袋料,数量和规模实现了质的飞跃。
同时,该镇实践“村企联建、合作共赢”模式,组织5个村集体经济合作社投资100万元成立镇巴县池诚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与基地签订联建共建协议,进一步强化资金、技术、人才、销售的整合,实现由“单打式”到“抱团式”的转变。先后在全镇新建钢架结构标准化出菇棚30座,共带动全镇发展种植香菇百万袋,采收香菇鲜货300余吨,实现产值1500万元,同时,以务工、土地流转、产品回收等方式带动辖区农户参与产业发展,持续稳定增加生产经营性、工资性收入,每年带动吸纳5个村200余户1500余人次在企业务工,实现户均增收3000元。
“莫道农家无宝玉,遍地黄花是金针。”眼下黄花菜采收工作已进入尾声,自7月下旬以来,大池镇千亩黄花菜基地内花香扑鼻,当地的群众每天都要赶在花开前采摘黄花菜,小小的黄花菜已成为乡亲们的“致富宝”。
近年来,该镇积极挖掘引进特色种植产业项目,通过“走出去、引进来”的招商模式,于2022年联合镇巴县驻深圳招商联络站成功引进港资企业投资3000万元新建黄花种植加工项目。项目采取镇、村、企三方合作的方式运营,村集体流转土地,向企业购买种苗,负责种植与管理;镇政府组织人员进行日常指导与监管;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并负责所有黄花菜的收购、加工与销售。目前,全镇已建成黄花菜种植基地2100余亩,占地面积7000余平方米的黄花菜加工园区一座,鲜黄花产量已突破12万斤,带动500余户群众年户均增收3000余元。
走进水稻生态化栽培示范基地,收割机在高标准农田中来回穿梭,一串串饱满的稻穗被卷入收割机中,机械化作业为当地水稻收割按下“快进键”,村民们忙着装袋转运,满载稻谷的车辆来来往往,一派丰收的喜人景象。
曾经的大池镇大多是“巴掌田”“补丁田”,闲置地较多,农田设施不配套,种植费时费力,严重制约了村民种粮的积极性。2024年,该镇结合旱田改水田项目,以“调整种植结构、促进集体增收、带动村民致富”为目标,成功引进岚皋县西部皇田粮油有限公司,共同投资500余万元建设标准化水稻生产示范基地项目,开展村企区域联建,全面推进稻米机械化生产,实行统一育种、统一种植、统一销售,有效破解了“有田无人种”的困局。现已改造优质水田600余亩,建设稻谷加工厂一座,通过流转土地、劳务用工等带动周边100余户400余人增收。
水稻规模种植经营步入正轨后,该镇还积极践行耕地“用养结合”理念,引导村民实行冬季休耕、蓄水养田,探索“稻鱼综合种养”模式,让耕地歇下来、肥起来的同时,科学利用稻田水土资源,提高水稻和水产综合生产能力,实现一水两用、一田多收,为当地群众带来美好“钱景”。
来源:汉中市镇巴县经济合作局
编辑:董明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