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赶超越谱新篇 增光添彩向未来”网络主题宣传活动走进延安市人民医院
西西新闻 @2024-05-20
5月18日,由中共陕西省委网信办指导,延安市委网信办、各县(市、区)网信办、西部决策网、中省驻延媒体,延安市融媒体中心、各县(市、区)融媒体中心联合主办的“追赶超越谱新篇 增光添彩向未来”网络主题宣传活动走进延安市人民医院。
延安市人民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李晖就医院的发展历程,以及现在新建医院基础设施等作了详细介绍相关工作,采访团一行参观了国家职业医师在市医院的考试点,门诊大厅,和医院诊疗护理等各方面的情况作了详细介绍。他说,延安市人民医院在市委、市政府、市卫健委党委的领导下,在社会各界及各界媒体的大力支持下,取得了一定成绩。
医院的前身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4医院,始建于1952年10月,1999年10月整体移交地方政府后组建。医院占地面积58亩,医疗用房面积13.9万平方米(其中在建7.9万平方米);编制床位1000张,开放床位1162张。现有职工1881名,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695名。拥有高级职称479人,研究生以上学历155人。硕士研究生导师16名,94名中高级人员受聘延安大学医学院临床教学教授、副教授。与3名院士保持长期合作关系。医院设置科室89个(党政后勤科室18个,业务管理科室11个,临床科室46个,医技科室14个)。院外开设3个院区。拥有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1个(骨科),省级重点专科5个(骨科、检验科、康复科、病理科、超声诊断科)、市级重点学科14个,市级重点专科6个。设有护理、临检、感控、超声、药事、烧伤整形手足外科与创面修复、消毒供应管理等7个市级质量控制中心。医院总资产13.25亿元,医疗设备资产6.6亿元,先后荣获全国文明单位、全国创先争优活动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全国敬老文明号、全国公立医院党建示范单位、陕西省先进集体、陕西省五一劳动奖状、陕西省劳动竞赛先进集体、省级卫生先进单位等多项荣誉。
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坚持医院的公益性
树立“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将11个党支部调整为5个党总支、31个党支部,党总支书记由党员院领导担任,支部书记由科主任担任,发挥“双带头”作用。出台了《党支部参与科室重大决策的管理规定(试行)》,支部参与所辖科室重大事项讨论决策;制定《党支部考核管理办法(试行)》,将党建纳入全面质量管理,做到一体考核,一体推进;深化党业融合,与江南大学附属医院签订党建共建,与宝塔区人民医院等医疗单位联合开展党建活动,服务群众多样化;持续推进支部品牌创建,每个党支部都有自己的特色,形成一支部一特色;实施党员“双培养工程”,转为正式党员18名,预备党员14名,列为发展对象10名,确定入党积极分子40名;医技第一党支部荣获“全国临床科室标杆党支部”荣誉。院党委被国家卫健委授予“公立医院党建示范医院”。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作风建设。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坚持把党风廉政建设融入医院日常工作,做到与业务工作同部署、同推进、同落实。制定《全面从严治党暨党风廉政建设“两个清单”》《2024年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要点》,落实“一岗双责”和各分管领导、科主任的职责,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格局。开展警示教育4次,讲廉政教育党课2次;建立管理干部廉政档案,压实压紧责任;与31家供应商签订了医疗购销领域廉洁承诺书,持续推进“清廉医院”建设,出台了《抗菌药物使用强度考核管理办法(试行)》《药占比考核管理办法(试行)》,停用或限制使用20多种药品,耗材归口管理,耗占比降至15%以下。深入开展作风建设能力提升年活动,制定了《进一步严肃纪律和加强作风建设的规定(试行)》,开展了“转作风、优服务、树形象”专项整治活动,重点整治个别医务人员责任性不强,18项核心制度落实不到位等;机关职能部门推进工作力度不大,抓而不实等问题,通过整治活动,为医院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的作风保障。
加强医院文化建设。做实、做细精神文明建设,开展职工劳动竞赛活动,检验科荣获“陕西省临床检验技能大赛”团体一等奖,篮球队在全市干部职工篮球联赛中获“优秀组织奖”;组织了“捐献血液、拯救生命”无偿献血活动,累计献血355人次,献血94400毫升;开展了“喜迎三八妇女节、共创文明典范城”、“4·23世界读书日”诗文朗诵会、“五四青年行”登山比赛等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常态化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成立红白喜事志愿服务队和各类文体协会;完成工会换届工作,健全了工会委员会;协调保障性住房19套,为困难职工解决生活保障问题。
党建引领,推进医院高质量发展
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医院出台了《职工读取博士硕士学士学位管理办法》《返聘人员管理办法(试行)》,引进何勇、吴守振、王启、高峰等学科带头人,引进高瑞瑞、苏鸿莉、李元军、王治国、王慧丰、刘鑫等10多名骨干人才,引进硕士研究生26名,选送6名同志在中国医科大学攻读博士研究生学位,发挥了人才奠基的作用。
加大学科建设力度。骨科申报国家重点学科,超声诊断科、病理科获批省级重点专科,获批3个市级重点学科,新成立中心实验室、介入科、中西医结合老年病科、全科医学科,将妇产科三个病区进行整合学科引领作用进一步凸显。成为国家静脉血栓防治基地、中国日间手术联盟玻璃体注药实践基地、国家级“银屑病规范化诊疗中心专病医联体”单位、全国幽门螺杆菌规范化诊治门诊市级示范中心。
科教研工作取得新发展。出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报管理规定(试行)》等政策,激励广大医务人员开展科研创新,全年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项,6项通过形式审查;获批省科协青年人才托举计划项目1项、省科技厅科技计划项目1项、市科技创新研发平台4项、市科技成果4项。承担药物临床试验项目2项,医疗器械临床试验项目1项。获批各级各类科研项目经费138万元。通过了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GCP)资格认定,承接6项GCP科研项目。获批“助理全科医生培训基地”。
强化内涵质量建设。医院紧紧围绕国考成绩提升,将各项工作纳入全面质量管理,出台了《四级手术专项分配办法(试行)》《日间手术奖励办法(试行)》《2024年度医师实践技能培训考核工作的通知》《多学科诊疗(MDT)管理制度》等40多项制度,使医院的四级手术、微创手术、日间手术大幅提升。医院开展了机器人手术、骨科3D打印手术等国内领先的手术,“氩氦刀冷冻消融”手术等一大批我市首例手术。建成消化内科腔镜中心5G+智慧医讯平台,建立2个院士工作站,廖万清真菌院士工作站、李兆申消化病院士工作站,正在争取李校堃实验室院士工作站。
管理出效益,管理出成绩。安排每周重点工作、每月重点工作,夯实牵头领导和责任部门职责,每周通报工作进展情况,并召开专题会议和专班会议,推动工作落实,加大绩效考核工作力度,聘请广东医明道团队“把脉会诊”,专题培训26次,现场辅导4次;开展管理干部述职,亮成绩、找问题、谋发展;修订完善《内部控制管理办法》《差旅费管理办法》《公务接待管理办法》,持续加强全面预算管理、成本管理、资产管理,严格成本核算,强化支出管理,注重内部审计监督,做到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监督,有效防范了运行风险。
大力推进改革。一是业务托管—开创了校地跨区联合办院模式。积极寻求与国内知名高等专业院校的联合,实现从上吸收、向下释放,国家(省)、市、县三级层次的逐级优质医疗资源下沉。2012年7月,寻求中国医科大学帮扶,挂牌“中国医科大学延安医院”,成为中国医科大学的非直属附属医院,2013年10月实施业务托管。托管分3个周期,每期1年半,由其附属的3所医院分别承担,医院成功创建为三级甲等医院。2019年,进入中国医科大学帮扶工作第二个周期,签订了《中国医科大学2023—2025帮扶协议》,8个专业的专家常驻延安,医院综合实力大幅提升;目前,依托中国医科大学附属一院创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已签订协议,等待落地。中国医科大学被省委宣传部评选为“西迁精神先进团队”二是整合城乡医疗资源,成立延安第二医疗集团。2020年至今,先后与子长市人民医院、安塞县人民医院、富县人民医院、吴起县人民医院、吴起县妇幼保健院、志丹县人民医院、延长县中医医院、万花乡卫生院、临镇卫生院和姚店卫生院建立起了帮扶协作关系。现总医院与各分院的实质性合作共建工作已全面展开,总医院承担各分院的学科帮扶、人才培养、管理指导和统一质量控制考核等工作,向下派驻专家,向上接受分院专业人员到总院工作,实行人员上下流动。同时,检验检查互认达到59项。三是将体检中心、河庄坪院区、崖里坪体检中心一体化管理。与长庆油田、延长油田建立长期合作意向,开启企业医院合作的新路子。
打造群众满意医院。启动了三甲复审,成立患者综合服务中心,提供导诊、分诊、就诊,门诊缴费,取药引导,出入院办理,健康教育及咨询等服务;开通了一键通电话,建立了“一站式”服务中心,改造升级中医科,开设特需门诊,合理调配医疗资源,多形式预约挂号,预约率59.83%,预约后平均等待时间缩短到8.92分钟;住院费用降至万元左右,下降近20%。2023年,全院总诊疗65.1万人次,同比上升19.45%;出院患者4.45万人次,同比上升7.74%。住院手术1.28万人次,同比上升5.96%。药占比由29%下降至26%。平均住院日8天,同比下降0.9天,达到“三升三降”。绩效考核成绩提升124个名次,达到“B”。同时,医院组建“白求恩医疗服务队”,常年深入到11个县区及各乡镇,开展义诊、健康宣教等活动,让群众在家门口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
下一步,延安市人民医院的发展又站在了新的更高的起点上,该医院正在与中国医科大学合作共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已进入与国家部门的对接审批阶段,全面实施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与宝塔区合作,加速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实质运作。我们的目标是,整合西京、唐都,交大一、二附院等省内外顶尖的优质资源,进一步做强骨科、呼吸、耳鼻喉、儿科、肿瘤等传统优势专业,带动提升心脑血管、内分泌、消化等专业均衡发展,补齐介入治疗短板,整体技术水平与省会城市大医院达到同质化。同步推进新基建,将信息化建设作为支撑,通过医疗集团、医联体建设,将优质医疗资源首先辐射到宝塔区,通过区医院带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整体提升宝塔区医疗技术水平,真正建立起“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实现医疗资源在宝塔区乃至更多市、县、区的高效配置,打造具有延安特色,可推广的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延安样本。同时,利用延安红色资源,发扬延安精神,依托中国医科大学旧址,打造全国红医文化基地,为医务工作者及医学院学生树牢理想信念,将红医文化发扬光大。
来源:延安市委网信办
编辑:张林 赵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