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料微博

微信

创新与融合:解锁大遗址旅游新模式

西西新闻  @2022-12-30

字号


大遗址作为重要的文化旅游资源,具有无可替代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在大遗址作为文化旅游资源被开发的过程中,一方面受到国家高度重视,先后出台多部法规及政策予以规范和支持,鼓励合理的文旅项目开发;另一方面又由于其体量庞大,受自然及人为破坏严重、观赏性不佳等资源特质,面临开发难度大、资源转化困难、运营管理难度高等问题。


 目前国内的大遗址保护开发虽取得初步成果,但在新文旅时代的新需求下,大遗址旅游持续性发展存在困局。

大遗址旅游

大遗址的概念于上世纪90年代首次提出,指的是文化遗产中规模特大、文物价值突出的大型文化遗址、遗存和古墓葬等,多数大遗址是历史上重大事件的发地,是历史事件的物质载体或证据。随着文化不断发展繁荣,大遗址的“用”被提升到和“保”同样重要的位置,旅游成为大遗址之“用”的主要切入点,形成以遗址公园为载体的独特文化旅游类型之一。



陕旅集团新文旅研究中心经过对大遗址旅游的梳理及研究,发现其目前已通过实践形成几种模式化的发展路径。

初始:大遗址旅游的一般模式

“博物馆+遗址本体+遗址公园”是目前大遗址旅游最常见的开发利用模式之一。这一模式对遗址本身进行了高质量的保护,也通过博物馆的展示功能予以有效运用。但不得不承认的是,以保护为主的开发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折损了旅游体验及旅游服务,仅依靠遗址公园内的风景未能充分发挥遗址文化的价值作用,无法满足新时代的旅游需求。



 探索:大遗址旅游的外延模式

针对一般模式的弊端,遗址公园开始探寻外延模式,希望通过遗址周边空间及创意产品的打造开拓旅游市场。例如,唐城墙遗址公园依托大唐不夜城的沉浸式造景、丰富多彩的夜游活动吸引了大量客流拍照打卡,进一步活化了唐文化,让璀璨的唐文明获得“新生”。这一空间外延模式有效弥补了遗址公园观赏性不佳、文化价值传播有限等问题,但仍止步于将遗址公园作为拍照打卡的“风景”阶段,因此导致“投入-产出”难以平衡的实际问题,并非持续性发展的良策。



三星堆遗址公园则在遗址保护及开发的同时注重创意产品的打造,通过极具创意的文创衍生品火速“出圈”,已成为时下热门的网红文化 IP。他们创作的三星堆文创作品,既有复刻的大面具、大立人和神树,也有符合现代年轻人审美的萌版青铜神鸟、青铜神树等, 在历史文化与当代审美巧妙的结合下,古老的青铜文明得以广泛传播。可以看出,以创意产品开拓大遗址旅游的外延模式有效的对文化进行了推广,提高了大遗址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但若只关注线上声量而忽视线下遗址本身的体验性,则很难持续性吸引并转化游客资源。


未来:大遗址旅游的文旅商融合模式

经过上述分析不难看出,单一的发展模式很难在新文旅时代解决大遗址旅游的困境。陕旅集团新文旅研究中心对大遗址旅游相关课题进行调研,寻找运营模式,他们认为,文旅商深度融合、线上线下合力并举是大遗址旅游值得探索和尝试的模式之一。 


中国旅游市场经过几十年的快速发展,游客需求已发生深刻的改变:他们不仅要看到历史,更全方位体验到当地的风土人情及品质生活。如长沙文和友、上海愚园路、陶溪川文创街区等项目借助优质内容打造全新体验场景,古与今融合、创意文化与生活体验共生的模式让我们看到“文旅+”的更多可能性,这意味着一个场景化旅游时代的到来。

应用于大遗址旅游的开发当中,就要求我们在着重保护大遗址的“文”、开发大遗址的“旅”之外,打造新体验、新消费,将原本单纯的“风景”打卡,融合“吃喝玩乐住”新业态转化为“场景”体验,同时配合有趣的、有创意的传播模式,打造文旅商高度融合的旅游目的地,带动区域旅游乃至区域经济的提升。
 
来源:陕旅集团新文旅研究中心
编辑:赵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