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料微博

微信

榆林市多方位探索 立志打造高质量旱作农业“榆林样板”

西西新闻  @2022-09-15

字号

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异常,阶段性、区域性高温、干旱天气频发,严重影响农业生产,农业高质量发展面临新的挑战。据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结果,榆林市耕地共1388.9万亩,其中水田4.93万亩,占0.36%;水浇地313.61万亩,占22.58%;旱地1070.35万亩,占77.06%,以水定产原则和土地结构决定了榆林市农业发展的高效节水方向。
 
据悉,榆林市委、市政府坚持新发展理念,结合榆林发展实际,作出强力推进高效旱作节水农业的战略部署,对于农业稳产增产、提升农业保障水平、提高农民收入、推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以区域经济增长视角,为实现旱作节水农业的量质双升,应兼顾“补短型”增长与“升级型”增长两种模式,坚持产业经济发展思维,注重全链条、全要素、全周期发展,探索榆林旱作农业产业现代化发展路径,打造榆林旱作节水农业样板。
 
坚持全链条发展。产业链完整程度是产业发展水平的重要衡量标准。要依托现有农业产销优势,不断向旱作节水种业、农资农具等上游产业及农产品深加工、生态农产品定制等下游产业引导发展,打造延伸旱作节水农业产业链条。积极应对资源虹吸效应,培育旱作节水农业服务产业,壮大新型农业主体,注重农田治理、良种匹配、产销衔接等现代化技术、模式应用,协同推进农林牧副渔提质增效。
 
坚持全要素发展。资金、技术、人才、数据等要素下乡是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有力举措。要继续深化农村“三变”改革,提升土地流转成效,建立健全旱作节水农业产业服务平台和要素市场,破除信息壁垒,有效发挥平台、市场要素重组的纽带作用。加大旱作农业育种、农机研发等财政支持力度,加强与全国专业院校、机构合作,争取更多技术团队扎根榆林,以节水节肥节劳为关键,以提升旱作农业产品产量、价值为目标,加快旱作农业产业技术、标准攻关。充分挖掘高西沟生态治理经验,打造不同坡度旱作农业试验示范推广基地,形成技术、标准有机结合,生态、效益互相促进的旱作农业榆林示范。
 
坚持全周期发展。准确定位产品所处产业周期是推进旱作节水农业协调发展的必要前提。要充分结合我市旱作节水农业发展实际,深入实施旱作节水农业五年行动,补齐农业基础短板,持续提升亩均产量和产业规模。加强优势种类产品生产监管,防止以次充好等不良市场行为,培育好维护好榆林旱作农业的金字招牌。加大区域公共品牌培育、地理标志产品申报等支持力度,利用好区域经济合作、协作机制做好品牌推广,提高特色产品知名度和附加值,切实提升产业收入水平。
 
西西新闻榆林
编辑:任昴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