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控战场上,王益疾控人用坚守点亮“平凡之光”
西西新闻 @2022-03-23
3月上旬,新冠肺炎疫情来袭铜川,确诊病例的出现,势必增加了疫情防控工作强度与难度。这时,一群逆行者的背影再次奔走在了晨光夜色中,王益疾控人迎难而上、奔忙不停。经过八轮大规模核酸检验,截至发稿,王益区未出现确诊病例及疑似病例,也没有出现社区传播案例。
在铜川市疫情初露端倪时,王益区疾控中心便敏锐地“嗅”到了危险的气息,时刻保持高度警惕,及早谋划部署,做好疫情防控应对各项准备工作,全员进入应急战备状态全力以赴打好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
3月14日上午,王益区疾控中心全员紧急集合、迅速到岗,根据应急防控方案和专业人员配置,分为了流调追踪组、环境消杀组、密接管控组、检验检测组等若干专业组,各组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又相互配合、通力协作,形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凝聚了疾控部门强大合力。
“我们平时就很重视应急能力演练,特别是这几年,锤炼出了一支‘关键时刻能战、敢战’专业强、素质高的卫生应急队伍。”王益区疾控中心副主任李双龙介绍说。
流行病学调查——守好第一道“关口”必须疾控人
“对病例的流调追踪,就是要尽可能详实地掌握病例的活动轨迹、可能接触到的人,判定哪些人是密切接触者、哪些人是次密切接触者,尽快落实相应的管控措施。”李双龙说,不仅仅是新冠肺炎疫情,对于各类传染性疾病,流调都是预防控制的第一道“关口”。
当下,王益区疾控中心在现有流调队伍的基础上,从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抽调专业骨干,组成了一支55人的公卫流调队伍,与公安、工信组成了105人的区新冠肺炎流行病学联合调查队伍,并根据疫情进展态势分成12个流调队开展密接者、次密接者流调追踪溯源工作。
此外,李双龙负责的流调组还需要根据疫情发展态势、流调情况,对不断变化的疫情数据进行汇总、整理和分析,并根据数据的实时更新,为上级领导部门提供科学有效的防控意见。
环境终末消杀——一直30斤,上下100多层楼
“在常人眼里,这些密接者、次密接者的封控区就是一个禁区,但他们越怕,我们越要靠近,决不能让病毒有一丝存活机会。”环境消杀组负责人郭飞说。
3月16日,环境消杀组10人分成2个小组轮值,保证随时出动。这一天,郭飞带队的消杀组一行三人对梅苑小区、矿务局家属院等14栋单元楼进行了全面消杀,从上午9点到晚上7点,持续10个多小时,背负着30斤的消杀工具上下100多层楼、共0.42万平方米的消杀工作让他整个人全身酸疼。
很多人认为消杀工作最是“轻松”,只要拿个喷壶到处喷洒就可以了。实际上,消杀人员肩上背负的喷雾器轻的也有30斤,加之厚厚的防护服,等到消杀工作完成,他们防护服里的衣物早已被汗水湿透。除了消耗大量体力外,消毒剂的味道也让消杀人员尝尽了苦头。“其实也没有什么不舒服,特别是这几年我们早就已经习惯了。”郭飞感慨到。
密切接触者管控——不只是数字,更是生命
“对于控制疫情增量的疾控人,疫情不只是跳动的数字,更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密接管控组负责人赵旭东说,他目前驻扎在王益区王家河集中隔离点,主要负责全区集中隔离点的协调管理工作。“我们可以凭借自己的专业与能力,减少疫情的扩散。这种时候,谁还能比我们更有存在感?”
对密切接触者追踪与隔离,是有效控制疫情的重要环节。一旦确定为密接者、次密接者,赵旭东带领的密接管控组工作人员,必须迅速制作派单表格和实施集中隔离医学观察告知书,向各个部门同时发放派单任务和告知书。
“每当疫情初期,由于密接者、次密接者信息量大,导致我们心理压力特别大。”赵旭东表示,“前几天,我整个大脑都是密接者信息,反反复复都在想有没有遗漏信息。”
实验室检测——拆样本包裹像在拆炸弹
谢玉侠是检验科的负责人,包括她在内的4名工作人员主要负责辖区4个集中隔离点密接者的核酸检测工作。在她的带领下,全部工作人员不分昼夜,时刻直面“看似简单,实则危险重重的样本包裹。”谢玉侠介绍说,他们在每一次处理样本的过程中,都必须要和拆弹人员一样谨慎,全面防止感染和感染物的外泄。
集中隔离点每天都有200多人次的检测任务,根据具体情况,随时都要采样检测。脱下口罩和护目镜,她满脸都是勒痕,双手也在手套里捂得发白。“虽然接触不到患者,但我们时刻关注疫情,我们把检测做得更快更准,就更有助于控制疫情。”
“从上周开始,我们一直在单位办公,实行闭环管理。这段时间,耳旁总是响起通知我们紧急采样、紧急检验的声音。”想到这里,谢玉侠笑了笑,眼睛露出些许疲惫。
不少王益疾控人感慨到,“以前,大家都不知道疾控的存在和意义。但这几年,大家都觉得我们是万能的。”是的,他们很平凡,即使是在连轴转的疫情期间,也只是做好本职工作,做好自己的分内事。但也正是这群人,这群平凡人,用近乎本能的坚守精神点亮了疾控人的“平凡之光”。
西西新闻铜川:马辽辽
编辑:陈亚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