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音乐初心 | 感受笛子演奏家于兵的艺术人生
西西新闻 @2025-05-16
笛子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古老的汉族乐器,是汉族乐器中最具代表性,最有民族特色的吹奏乐器。于兵,这位1960年出生于辽宁抚顺的笛子演奏家,他的艺术生涯不仅见证了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与变革,更以其独特的演奏风格和深厚的艺术造诣,为竹笛艺术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于兵于1968年在抚顺市新华二校读书。他自幼喜爱音乐,用稚嫩的童音学唱样板戏片段有板有眼,尤其钟爱竹笛,从1970年10岁起开始学吹笛子,音乐天赋逐渐显现。
7岁那年,于兵的大姐买回一支竹笛,于兵如获至宝,整天将笛子攥在手里,睡觉都搂在被窝里。从那一刻开始,他和笛子结下了不解之缘。他整天拿着笛子不停地吹,在家笛子不离手,出门笛子随身走,他的吹笛子技艺进步很快。
1972年,于兵在小学四年级时转学到师范附小读书,加入该校文艺队。1973年,于兵被当时在抚顺市享有盛誉的第56中学文艺队选中,进入文艺队成为年龄最小的队员,开始正式登台表演笛子独奏。
这期间,于兵曾多次上台独奏表演,两次在全市文艺汇演中获得表演第一名。1975年10月,于兵尚在初中读书时,便凭借着极高的艺术天赋和出色的舞台表演,被抚顺市歌舞团选中,并成功考入抚顺市歌舞团,成为一名名副其实的专业乐队演奏员,实现了多年来梦寐以求的成为一名音乐人的愿望。
于兵很珍惜在正规文艺团队的机会,起早贪黑勤学苦练。他学会了笛音中的“滑、揉、抹、剁”等演奏技巧,形成了“唇、舌、指、气、组合”完整的演奏技法体系。他的笛子演奏水平得到质的飞跃,笛子吹奏(技巧)表演艺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
1980年,改革开放后,流行音乐和通俗歌曲逐渐兴起,给民族音乐带来了极大冲击,顷刻间,于兵所钟爱的竹笛几乎没有了演出市场。面对现实,于兵在迷茫彷徨后,被迫改行学习了定音鼓、架子鼓及各种打击乐器。于兵拼尽全力摸索练习。由于有吹笛子的基础,加之有良好的音乐细胞和悟性,没过多久技艺就基本成熟,得到了团领导及同仁的高度赞扬,从此以后,于兵开始了打击乐的专业演奏工作。
多年来,于兵参加歌舞团外出演出,同一些当红青年歌唱家田震、腾格尔、朱小林、成方圆、句号儿等在一起同台演出,并为他们做专业鼓手儿伴奏。还同老一辈歌唱家如邓玉华、耿连凤、卞小贞、于淑珍等同台合作演出,并为他们做专业笛子演奏。在全国巡回演出中,于兵凭借扎实的演奏功底,表演极为出色,受到团领导的称赞和肯定,赢得了荣誉。于兵演奏的《扬鞭催马送粮忙》《我是一个兵》和外国歌曲《明亮的眼睛》等多首曲子在国内多家网络平台广泛传播,深受听众喜爱,于兵还在广东省第四届打击乐专业比赛中荣获“优秀教师”称号。
在歌舞团的24年里,于兵参加本地和外埠演出以及艺术交流汇演等近万场(次),但让于兵难以忘怀、值得自豪的,是曾在北京怀仁堂给国家领导人演出过。那是1985年1月,抚顺市京剧团编创的戏曲曲目《康熙出政》在全国戏曲汇演中荣获金奖,文化部决定将获奖曲目向中央领导作汇报演出。
这样的演出机会可谓凤毛麟角,抚顺市京剧团乃至抚顺市委、市政府都非常重视。团里在全市范围内挑选最优秀的、各种器乐顶尖的演奏员,于兵凭借吹笛子的扎实功底有幸入选。演出结束后,演职人员受到李先念、谷牧等中央领导接见。于兵一直珍藏着当时领导与演职人员的合影。
九十年代后期,文艺团体脱离财政自负盈亏。抚顺市歌舞团开始找米下锅,自谋生路,不少人纷纷离团另寻出路。
2008年,于兵离开歌舞团,开始在广东、浙江、江苏、福建、山东,云南,四川、海南、陕西、重庆和辽宁省等地开展演出和教学等专业交流活动。
为了增加演奏效果,于兵采用难度较大的“花舌”技巧;为了使某个音产生极强的力度, 他把“飞指”和“花舌”结合在一起。根据乐曲内容不同和表现的需要,把技巧有机地寓于乐曲之中。他的演奏声音高亢、音色嘹亮、旋律动听、纯熟丰富,塑造了鲜明、朴实的音乐形象,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得到了观众的认可和赞扬。他的笛声传遍了大江南北,受到广大观众和听众的热烈欢迎,迎来鲜花和掌声,声望与日俱增。
2020年1月作为中国的文化交流使者赴阿拉伯、迪拜等国巡回演出,在舞台上独奏表演中国民族乐器笛子、葫芦丝,引来观众席上阵阵掌声,受到国际音乐界的高度赞赏。特别是迪拜王子和公主非常欣赏于兵的演奏,给予称赞。
2021年,于兵来到古城西安工作,加入了西安交响乐团、长安民族乐团、天籁民族乐团,继续从事笛子独奏、伴奏和打击架子鼓演出,并被陕西西部之梦艺术有限公司艺术团聘为特约演员,开启了在西安的演出、教学为一体的综合之旅。
于兵从未忘记自己是一名演奏者,一直坚守着音乐人的品行和修养。他坚持读书学习,认真钻研乐理知识,不断积累演奏经验,不仅使演奏技巧更加成熟,形成了格高调逸、趣远情深、运用娴熟和结构严谨的独特风格,还努力钻研架子鼓打击手法、技巧等,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为民族音乐竹笛和架子鼓的多姿多彩、音色资源的开发运用开辟了广阔天地。
然而,他的追求不仅如此。他还有一个更大心愿要实现,那就是寻找能够听懂笛音的人,发现与架子鼓有缘的人。他要将这两种民族乐器的演奏传承下去,发扬光大。
1999年,于兵开始带徒弟,开办笛子、架子鼓学习班,先后在抚顺市、西安市举办20多期学习班。于兵采取集体授课、单独辅导的方式,耐心认真地指导,教授和培养了200多名年轻学员,将演奏知识和技巧传给更多爱好民乐的后来者。学员乌波跟于兵学打击架子鼓一年半后,顺利考入沈阳音乐学院,毕业后应聘到辽宁省打击乐协会工作,现任辽宁省打击乐协会秘书长;学员张超跟于兵学艺三年,架子鼓打得出神入化,现在是云贵川文艺界中很有名气、当地各文艺团体争抢的“香馍”。
于兵深知,是家乡的黑土地赐予了自己的音乐天赋,是灵秀的山水培育了自己的音乐灵感,他充满了对家乡的热爱和感激。他要用音乐,用笛声,讴歌故乡的发展变化,赞美今天的美好生活,感谢家乡的父老乡亲。
如今,于兵每年大部分时间都在祖国大江南北穿梭,北至吉林、黑龙江和内蒙古,南达厦门、海南……还经常到国外演出。他的演出活动日程安排得很满,音乐事业发展正如日中天。
于兵一生与笛子对话,在与笛子的相伴中,走过无数个春夏秋冬,度过多少个严寒酷暑,在笛声中演绎着自己的精彩人生。笛子与音乐是于兵生命的一部分,是须臾不能分开的,这就是他的音乐人生。(文 赵军)
编辑/席静
审核/柏冬雪
终审/张琛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