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桥 两座城!西咸一体化向纵深发展
西西新闻 @2023-09-25
字号
9月21日,咸阳渭河高新大桥正式通车,这是继咸阳桥、渭城桥、秦都桥、上林桥之后连接渭河南北两岸的第五座纽带大桥。与此同时,也实现了咸阳高新区和西咸新区沣西新城两岸‘零距离’对接,西安咸阳走得更“近”。
作为咸阳高新区重点工程,西安—咸阳一体化发展的示范性工程之一的咸阳渭河高新大桥,北起高科一路,向南跨越渭河接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大桥总长约1.8公里,设计双向六车道,时速60公里,历时三年建成通车,这将咸阳高新区与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绕行距离从12公里缩至直线距离2公里,对打造全省无缝融合的“创新港—创业湾”双子城科创新高地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基础设施“硬支撑” 构建西咸交通“同城化”格局
经济发展,交通先行。城市交通建设一头连着民心,一头连着发展,对于缓解交通拥堵、促进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9月21日,陕西省委书记赵一德到咸阳高新区、秦都区调研时强调,一座跨河桥、一条地铁线带动双城一体化、带来格局新变化,交通基础设施始终是加快西安—咸阳一体化进程的硬支撑。要加强前瞻谋划,坚持把交通基础设施放在更好支撑西安—咸阳一体化和西安都市圈建设全局中推进,实施一批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项目,提高交通基础设施的覆盖面和承载力。
“大桥建成大大缩短了我的通勤时间,对企业发展来说更是起到一臂之力,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吸纳人才。”咸阳高新区企业代表说道。
咸阳高新区群众表示:“如今可通过大桥,直达创新港东站,换乘地铁5号线去往西安主城区。真的是带来了实质便利。”
近年来,咸阳高新区坚持以基础设施建设先行,主动加快融入西咸经济圈消除“隔河”,让原本“隔河相望”的咸阳高新区和沣西新城打通壁垒,驳接地铁一号线和地铁五号线,实现交通互联,极大改善了群众出行环境。随后,星火大道、纺织大道、永昌路的建成还将拉大城市骨架,加快骨干交通路网的形成,为城市建设、产业布局提供强有力的交通支撑,推动秦创原咸阳核心区建设,助力加快西安—咸阳一体化进程。
“桥”牌效应 实现教育科技双向驱动发展
西安交通大学校长王树国说:“渭河高新大桥,联通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我期待着这座大桥连接的不仅仅是一个物理空间,它连接的是知识、人才和未来高新技术产业,我坚信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一定会为咸阳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主导作用,书写浓墨重彩的一笔,让咸阳的未来,发展得更好。”
“桥”牌效应吸引高校在此生根、人才纷至沓来。依托陕西省得天独厚的教育资源,咸阳渭城高新大桥的开通,将“远”在南岸西部创新港的优质人才教育资源有效“拉近”,从而推动咸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日前,咸阳高新区已与西安音乐学院达成新校区落户框架协议,重点建设西安音乐学院新校区、西安音乐学院附属中等学校(中专学历教育)新校区以及歌剧院、乐舞文化创意产业园等,打造引领西部艺术与科技融合的“文化高地”。西安交通大学已经将咸阳高新区作为渭河北岸转孵区一体规划,协同发展。一座座象牙塔将陆续在咸阳高新区落地筑梦,成为实现教育科技驱动发展的“加油站”。
区域深度交融 推动秦创原创新成果有效落地
咸阳渭河高新大桥所连接起的咸阳高新区和西咸新区沣西新城,均为陕西省一号工程——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的一部分。今年以来,咸阳高新区紧抓机遇,以秦创原科技成果转化先行区及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北部转孵区建设为统揽,以打造一批实体性功能性平台为支撑,以加快定制化标准厂房建设为手段,全力推进西安功能疏解企业落户、高校成果转化项目落地。一方面聚焦企业转移成果转化,启动实施了西部(咸阳)科技创业湾、中电西部智谷、高科云谷科技产业园、高科·智造园等一批专业化高端承接平台。截止目前累计建成投用标准厂房面积130余万平方米,液晶显示薄膜产业化、微波成像与交通应用等379个项目签约秦创原西部(咸阳)科技创业湾;中科泽泰、必盛激光等63家高科技企业入驻中电西部智谷;高科云谷科技产业园明年6月建成,签约康美达生物、万群实业等20余家转移企业;高科·制造园年底建成,签约乾锦和机械、博川机床等6家智能制造企业;另一方面聚焦“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倾力打造“拎包入住搞科研、标准厂房做转化”的良好创新创业生态。建成咸阳高新区科技企业孵化器、秦创原科技企业孵化中心、咸阳高新锐境国际创新中心、筑梦·创享空间、筑梦·创易空间、聚梦·悠咕数字文汇中心六大孵化平台,建成投用孵化面积达100多万平方米,入驻正合芯科光电、中科启航、华芯半导体、艾克赛勒特新材料、戏韵光影影视等130余家小微高科技企业及文化创新公司。
“桥”见西咸,“桥”见未来,咸阳渭河高新大桥的建成对促进渭河两岸经济、文化、人员、信息互通互联提供了快捷的陆路通道,为实现咸阳高新区智造产业与西安科创教育优势互补创造了便利条件。新时期作为咸阳建设现代化“西部名市 丝路名都”的主要支撑板块,秦创原科技成果转化先行区的主承载区,咸阳高新区责无旁贷地担起咸阳高质量发展的主位角色责任,立足“一体协同、错位互补”的原则,科学研判发展基础、精准定位产业方向,持续“优存量、引增量、育新量”,推进“企业链条式聚集、产业集群式发展”,全方位、立体式融入西安—咸阳一体化产业分工与合作体系,主动发挥好先行、示范和引领作用,推动西咸一体化向纵深发展。
编辑:高阁晨
作为咸阳高新区重点工程,西安—咸阳一体化发展的示范性工程之一的咸阳渭河高新大桥,北起高科一路,向南跨越渭河接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大桥总长约1.8公里,设计双向六车道,时速60公里,历时三年建成通车,这将咸阳高新区与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绕行距离从12公里缩至直线距离2公里,对打造全省无缝融合的“创新港—创业湾”双子城科创新高地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基础设施“硬支撑” 构建西咸交通“同城化”格局
经济发展,交通先行。城市交通建设一头连着民心,一头连着发展,对于缓解交通拥堵、促进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9月21日,陕西省委书记赵一德到咸阳高新区、秦都区调研时强调,一座跨河桥、一条地铁线带动双城一体化、带来格局新变化,交通基础设施始终是加快西安—咸阳一体化进程的硬支撑。要加强前瞻谋划,坚持把交通基础设施放在更好支撑西安—咸阳一体化和西安都市圈建设全局中推进,实施一批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项目,提高交通基础设施的覆盖面和承载力。
“大桥建成大大缩短了我的通勤时间,对企业发展来说更是起到一臂之力,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吸纳人才。”咸阳高新区企业代表说道。
咸阳高新区群众表示:“如今可通过大桥,直达创新港东站,换乘地铁5号线去往西安主城区。真的是带来了实质便利。”
近年来,咸阳高新区坚持以基础设施建设先行,主动加快融入西咸经济圈消除“隔河”,让原本“隔河相望”的咸阳高新区和沣西新城打通壁垒,驳接地铁一号线和地铁五号线,实现交通互联,极大改善了群众出行环境。随后,星火大道、纺织大道、永昌路的建成还将拉大城市骨架,加快骨干交通路网的形成,为城市建设、产业布局提供强有力的交通支撑,推动秦创原咸阳核心区建设,助力加快西安—咸阳一体化进程。
“桥”牌效应 实现教育科技双向驱动发展
西安交通大学校长王树国说:“渭河高新大桥,联通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我期待着这座大桥连接的不仅仅是一个物理空间,它连接的是知识、人才和未来高新技术产业,我坚信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一定会为咸阳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主导作用,书写浓墨重彩的一笔,让咸阳的未来,发展得更好。”
“桥”牌效应吸引高校在此生根、人才纷至沓来。依托陕西省得天独厚的教育资源,咸阳渭城高新大桥的开通,将“远”在南岸西部创新港的优质人才教育资源有效“拉近”,从而推动咸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日前,咸阳高新区已与西安音乐学院达成新校区落户框架协议,重点建设西安音乐学院新校区、西安音乐学院附属中等学校(中专学历教育)新校区以及歌剧院、乐舞文化创意产业园等,打造引领西部艺术与科技融合的“文化高地”。西安交通大学已经将咸阳高新区作为渭河北岸转孵区一体规划,协同发展。一座座象牙塔将陆续在咸阳高新区落地筑梦,成为实现教育科技驱动发展的“加油站”。
区域深度交融 推动秦创原创新成果有效落地
咸阳渭河高新大桥所连接起的咸阳高新区和西咸新区沣西新城,均为陕西省一号工程——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的一部分。今年以来,咸阳高新区紧抓机遇,以秦创原科技成果转化先行区及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北部转孵区建设为统揽,以打造一批实体性功能性平台为支撑,以加快定制化标准厂房建设为手段,全力推进西安功能疏解企业落户、高校成果转化项目落地。一方面聚焦企业转移成果转化,启动实施了西部(咸阳)科技创业湾、中电西部智谷、高科云谷科技产业园、高科·智造园等一批专业化高端承接平台。截止目前累计建成投用标准厂房面积130余万平方米,液晶显示薄膜产业化、微波成像与交通应用等379个项目签约秦创原西部(咸阳)科技创业湾;中科泽泰、必盛激光等63家高科技企业入驻中电西部智谷;高科云谷科技产业园明年6月建成,签约康美达生物、万群实业等20余家转移企业;高科·制造园年底建成,签约乾锦和机械、博川机床等6家智能制造企业;另一方面聚焦“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倾力打造“拎包入住搞科研、标准厂房做转化”的良好创新创业生态。建成咸阳高新区科技企业孵化器、秦创原科技企业孵化中心、咸阳高新锐境国际创新中心、筑梦·创享空间、筑梦·创易空间、聚梦·悠咕数字文汇中心六大孵化平台,建成投用孵化面积达100多万平方米,入驻正合芯科光电、中科启航、华芯半导体、艾克赛勒特新材料、戏韵光影影视等130余家小微高科技企业及文化创新公司。
“桥”见西咸,“桥”见未来,咸阳渭河高新大桥的建成对促进渭河两岸经济、文化、人员、信息互通互联提供了快捷的陆路通道,为实现咸阳高新区智造产业与西安科创教育优势互补创造了便利条件。新时期作为咸阳建设现代化“西部名市 丝路名都”的主要支撑板块,秦创原科技成果转化先行区的主承载区,咸阳高新区责无旁贷地担起咸阳高质量发展的主位角色责任,立足“一体协同、错位互补”的原则,科学研判发展基础、精准定位产业方向,持续“优存量、引增量、育新量”,推进“企业链条式聚集、产业集群式发展”,全方位、立体式融入西安—咸阳一体化产业分工与合作体系,主动发挥好先行、示范和引领作用,推动西咸一体化向纵深发展。
编辑:高阁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