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黄河遇见海丨陕西延安:逐梦“绿富美” 黄河两岸展新颜
西西新闻 @2023-09-21
黄河50景之乾坤湾航拍图。
“黄河宁,天下平。”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的千秋大计。
陕西省地处黄河中游,黄河干流在陕西境内全长719公里。延安市13个区县全部位于黄河流域,200多万延安人民生活在流淌248公里的黄河两岸。近年来,延安守护绿水青山、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弘扬黄土文化,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工作取得长足进步。
沿岸奔“绿” 黄土高原换“新”衣
九月,行走在黄土高原上,到处绿意盎然,一派生机勃勃。
“天下黄河九十九道弯,最美就是乾坤湾”。黄河流经延安市延川县时形成了五个S型大转弯,造就了闻名遐迩的黄河蛇曲群。其中,以弧度320度的乾坤湾最为壮观。乘黄河索道放眼望去,蓝天白云青山映衬下,黄河犹如一条巨龙奔腾在黄土高原的丘陵沟壑间。
千亩稻田,满池莲蓬,同样位于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的南泥湾,如今再现“陕北好江南”。这得益于陕西延安南泥湾国家湿地公园的湿地修复和保护。
陕西延安南泥湾国家湿地公园。
“南泥湾湿地公园总面积1043.98公顷,湿地面积406.52公顷,湿地率38.94%,其中修复湿地稻田200余亩,扩充湿地165亩。”南泥湾开发区管理委员会项目管理部王彦龙介绍说。
南泥湾湿地公园的建设,使河道沿线1.4万亩耕地安全得到有效保护,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也有效保护了黄河一级支流汾川河的源头,保护了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
延长县国家储备林基地建设前后对比照。 照片由延长县林业局提供
距离南泥湾80多公里的延长县张家滩镇,5.28万亩的国家储备林也已于今年5月完工。延安人民在恢复绿水青山的同时,也正逐步尝试用绿水青山来换金山银山。
据延长县林业局碳汇开发管理科科长常雷雷介绍,延长县国家储备林基地建设项目总投资4.79亿元,建立了长中短三期结合、文林旅互促融合的还款盈利模式。项目建设林下骨干苗圃2000亩,用于短期收益;探索林下种植、林下养殖、生态旅游、森林康养、科普教育等林下休闲产业,用于中期收益;依托林业科研机构,建立林草碳汇自愿减排交易制度,林业碳汇产业,用于长期收益。
这也是该县探索“双储林”基地建设和林业碳汇开发利用融合发展新路径,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通道的有益尝试。
人民奔“富” 群众增收有“新”路
郭海燕在枣园查看红枣长势。新华网 郝云菲摄
眼下黄河畔的红枣即将迎来丰收,延川县乾坤湾镇伏义何村53岁的枣农郭海燕经营的2060亩枣园也即将开始销售。
与传统意义的枣农不同,郭海燕除了经管伏义河红枣种植基地,还经营着伏义专业合作社。“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是乾坤湾镇推进红枣标准化示范园管理建设,推动红枣管理向专业化渐进的重要抓手。合作社吸纳枣农56户,打通鲜枣、干枣销售渠道,实现人均增收6300元。
此外,乾坤湾镇还延伸产业链条,建立生产车间,生产枣芽茶、枣酒,形成枣芽、鲜枣、干枣产销一条线。目前红枣综合产值达到380万元,有力地推动了当地乡村的发展。
延长工业园区航拍。
与在黄河畔种植红枣的延川县不同,陕西延长县最为人熟知的就是延长石油。
油田伴生气,在初期原油开采过程中,受多种因素制约,难以收集利用,会被看作废气点燃排放到空中,既造成了资源浪费,又污染了空气。如今延长石油油田气化工科技公司以油田伴生气为原料,通过目前行业里唯一的工艺路线组合,让曾经的“废气”原料变成了高附加值产品,并应用在医药、工程塑料、电池溶液、纺织等多个领域。
该公司所在的延长工业园区2022年总产值达51.09亿元,累计实现就业2930人。园区管委会副主任白文涛介绍,园区将围绕“碳达峰 碳中和”目标,坚持走绿色、低碳发展道路,依托延长资源禀赋,围绕“链主”企业,正在谋划延链、补链、新能源、储备工业互联网融合创新应用等高质量项目。
传统工业低碳发展,“专精特新”产业也正赋能延安高质量发展,激活老区发展新动能。
三达膜是延安新材料产业园的入驻企业,是专注于膜材料研发与生产、膜组件生产、膜工艺设计、膜设备制造、膜系统集成完整膜产业链的高科技企业。2019年在延安投产,目前总产值达17亿多。
孙丰智在车间介绍膜产品。新华网 郝云菲摄
三达膜市场部经理孙丰智介绍说,“西北地区干旱缺水,一些煤油化工企业对膜的应用非常多。在延安建设基地,可以辐射整个西北地区,运输、售后相对来说更方便一些。”
“区园目前共引进企业16家,其中生产制造类企业10家,均属于科技创新型、低碳环保企业,累计实现产值21.76亿元,纳税7562万元,新增就业岗位300余个,成功培育科创板上市企业1家,初步形成了先进高分子膜、石墨烯等新材料和新能源储能、先进制造的产业布局。”延安新材料产业园副主任李华军介绍道。
新农业、新工业、“专精特新”产业,延安正不断通过供给侧改革,拓宽人民增收新路径,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文化奔“美” 黄土文化焕“新”彩
刘家沟村。
文化是了解一个区域特点、风土人情最直接、最快捷的方式。近年来,延安市不断创新旅游业态、旅游产品、旅游模式,深入推进“旅游+”和“+旅游”,更好满足游客日益多元多样的需求,尽力展现陕北黄土风情之美。
实景感受陕北民歌、道情、窑洞、说书,实地体验酿酒、漏粉、榨麻油的工艺……这些黄土高原风情、陕北民俗文化、农耕生产方式,您都可以在位于延川县城西北方向15公里处刘家沟村体验到。
刘家沟村是一个陕北传统村落,因电影《人生》曾在这里取景又变得别具一格。近年来,刘家沟村盘活古村资源,对村里闲置窑洞进行开发利用。如今,经过修整的窑洞蕴含着古朴的韵味,又焕发着持久的生命力。
刘家沟村党支部书记师平生说,村里按照“村集体+公司+农户”的运营模式,发展旅游业,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让剪纸等非遗传统手工艺从文化资源转化成文化产业,让“指尖技艺”真正成为“指尖经济”,有效带动村民致富增收。截至2022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1.58万元,村集体收入32万元。
如今的刘家沟村,周末游客如织,成了当地旅游名村。刘家沟村正用它丰富的文化资源和建筑内涵,展示古老与现代的完美结合。
延长县中国陆上第一座炼油厂旧址。新华网 郝云菲摄
除了黄土高原文化,延安还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工业文化。
延安市延长县是中国石油工业的发祥地,是中国陆上第一口油井所在地。延长油矿亦被称为中国石油工业的"母亲矿"。境内有着“延一井”、“七一井”、苏联专家招待所等一批丰富的石油工业文化遗址,是中国石油工业的重要地理标识。
近年来,延长县高度重视石油工业文化发展,已先后完成了七一井、苏联专家招待所等部分工业遗址的初步修复保护,启动了“延一井”保护提升、石油厂职工窑洞旧址恢复等项目,石油工业文化发展取得初步成效。
未来延长县还将打造一条石油溯源之旅精品线路、一个国家级石油主题博物馆,填补文旅产业短板,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8月31日,演员在陕西延安的金延安文化旅游产业园区表演红色歌舞剧《延安十三年》。新华社记者 邹竞一 摄
除了黄土文化和石油工业文化,红色文化依然是延安最亮的底色。
大型红色沉浸式歌舞剧《延安十三年》,以延安老城为摹本,复原了老延安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街景,通过沉浸式演出、行进式观看以及体感互动等多重感官体验,让“延安十三年”这段峥嵘岁月跃然眼前,使中国红色历史更加鲜活生动地呈现给观众。
今年以来,金延安文化旅游产业园区已接待游客超过370万人次。近年来,延安市不断拓展红色文旅融合发展路径,丰富红色旅游文化内涵和体验形式,推动文旅产业深度融合,讲好红色故事。
九曲黄河,奔腾向前,以百折不挠的磅礴气势塑造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延安老区人民也正通过自己的勤劳智慧,不断改善黄河流域生态、抢抓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高质量发展机遇,谱写着新时代延安人民踔厉奋发的美妙进行曲。
来源:新华社
编辑:赵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