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料微博

微信

秦汉新城非遗传承人孙学义:一把剪刀剪出“万千世界”

西西新闻  @2023-08-28

字号

剪纸是中华民族特有的艺术,千百年来,它就像一颗璀璨的艺术明珠,照亮着普通百姓的生活,散发着亘古不灭的艺术魅力。

走进位于西咸新区秦汉新城正阳街道大堡子村孙学义的家中时,他正与妻子染着面花,一朵朵五彩斑斓的面花形态各异,楚楚动人。他不是剪纸传人吗?做面花也这么拿手,真应了那句话——艺术是相通的。

“过去老一辈时,村里家家过年剪窗花,一家比一家看谁家的美,那时的生活单纯又快乐,母亲剪的窗花细巧美,是村里出了名的。”谈到剪纸,孙学义打开了话匣子,思绪回到了童年岁月。

大堡子村是关中极普通的一个村子,孙学义天资聪颖,7岁时跟母亲学习剪纸,潜移默化,口授心传,深得要领,到如今人到天命之年,早已出神入化,自成一家,成为咸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泾阳白蟒塬孙氏剪纸的第四代传承人。

 

细观孙学义的剪纸,题材多样,形式各异,既有传统的吉祥图案,又有自我的创新与时尚元素,剪法细腻,立体感强,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

“那时村里家家户户都会剪纸,不管是逢年过节还是家有喜事,窗子上都会装点着精美的剪纸。那么一小块纸,在一把剪刀下,一会儿就变成了一幅幅图案,真美真好看。”回忆起童年,孙学义说。自此,一颗艺术的种子在孙学义心中扎下了根。

“剪纸是祖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应该发扬光大。”在学校美术老师的鼓励下,孙学义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想法,将这门在别人眼里费心费力的手艺活儿,变成了对生活的刻画和有感而发。

 

他拿出一幅郑板桥的“难得糊涂”剪纸作品,这是他受人之托而创作的一幅书法剪纸,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和艺术价值。作为非遗传承人,他在剪纸艺术的阵地坚守了40余载,创作出上万幅美轮美奂的剪纸作品。在传承之路上,他历尽坎坷却从不言弃,作为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他最喜欢带上作品走进校园,走进课堂,走到学生中间,将剪纸技艺手把手传授给可爱的孩子们。

孙学义的剪纸有着极强的关中特色,现场不到10分钟,四只虎头在他的剪刀间出现,他说,一些传统的图案早已熟记于心,在参加一些活动时信手拈来,造型简洁质朴,很受欢迎。

在他家中,一幅幅作品造型各异,有传统的喜鹊登梅、戏曲人物、琴棋书画等,有着浓烈的民间艺术气息。作为剪纸传承人,孙学义屡获殊荣。近年来,他带着自己的作品多次前往韩国、泰国等地参与国际文化交流,深受海外各界朋友喜爱。

 

除了剪纸,孙学义还爱好制作花馍。在制作时,他运用在剪纸中积累的审美和艺术素养进行创作,使花馍更具艺术张力和表现力,常常是供不应求。孙学义正是通过多样的民间艺术形式,来礼赞多彩的生活、表达丰富的世界。

为将这门手艺传承下去,孙学义主动联系泾阳县逸夫小学和泾阳县县前小学、咸阳市中华路小学等学校,义务开设剪纸班,让孩子们体验剪纸的乐趣。他传授的剪纸题材都来源于生活,有可爱的小动物,鲜艳的小花朵,特别是十二生肖,往往一下子就能吸引孩子们的目光。孩子们兴趣盎然,教学效果自然就好。

“每当有孩子拿着作品跑到我面前展示时,兴高采烈的样子,那一刻我感到很幸福,希望他们中有人能将这一传统文化传承下去。”孙学义说,他一门心思琢磨着如何将手艺传承下去,绝不能辜负“非遗传承人”这份荣誉。

孙学义说,剪纸既是门脑力活,又是个体力活,既要保持心灵的宁静,又要保持剪刀与手的长时间配合,一坐几个小时,注意力高度集中,那些绵密细长的线条,稍一疏忽作品就会剪坏,纸片揉碎。他自己剪一幅长福字,常常需要一星期时间,一个人沉浸在自己的剪纸艺术世界里。

这就是一位非遗传承人的初心与坚守。孙学义用一幅幅精美的剪纸作品扮靓着世界,扮靓着更多人的心。

 

来源:秦汉新城

编辑:高阁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