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料微博

微信

陕西碗碗腔的传承与发展

西西新闻  @2023-06-02

字号

碗碗腔是继秦腔、眉户之后陕西的第三大剧种,相对于秦腔、眉户及其它地方剧种声腔和艺术特色规范统一而言,碗碗腔历史悠久,根系庞杂,枝节繁密,是中华传统戏曲文化不可多得的一支艺术奇葩。经过近一年的市场跟踪、调查、走访、研究,我们对碗碗腔发展的前景有欣喜,有希望,也有担忧,欣喜的是碗碗腔贵居秦腔、眉户之后,站稳第三大剧种的位置;忧的是市场萎缩、人才青黄不接,经费拮据,创新动力不足。碗碗腔列入国家级及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本文从非遗语境下解析陕西碗碗腔传承与发展的现状和对策。

 

碗碗腔概要

陕西是秦文化的发源地,碗碗腔是这块丰饶土地上一支艳丽的艺术奇葩。根据有关资料佐证,碗碗腔有300多年的悠久历史,因其艺术形式包容性、兼容性、开放性强的缘故。300年来,随着艺人行走的脚步,碗碗腔在陕西的角角落落,沟沟卯卯都留下了影,扎下了根。兼容并蓄当地民歌小调、民风、民俗、小剧种等艺术形式,形成不同的声腔艺术,成为纵向血脉相通,横向声腔各自相对独立的艺术门类。属地班社均以前缀地名显示其存在的独立性和唯一性。因此,碗碗腔文化基因的多样性和独特性与其他剧种有着迥异的文化密码。

 

目前陕西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碗碗腔有两家:华县皮影戏(华县改区后,又叫华州皮影戏),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渭南碗碗腔2021年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华州皮影”(华县皮影)作为“中国皮影戏”的一部分,2011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陕西省项目名录共有四家。“华州皮影”作为其一,足见其在中华传统戏曲文化中地位的博大精深。

 

陕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正式公布七批,碗碗腔在编六家:第一批是东路碗碗腔皮影戏、千阳灯盏头碗碗腔皮影戏;第二批扶风碗碗腔皮影戏、同朝皮影戏、洋县皮影戏;第七批是大荔碗碗腔。

从表演形式划分,碗碗腔分为皮影戏和人戏(舞台剧)两种。从声腔门类划分为东南西北四路,经数百年历史沧桑巨变洗礼,目前碗碗腔皮影戏仅剩东、西、南三路。皮影戏(含国家级、省级)有华县(州)皮影戏、东路碗碗腔皮影戏、千阳灯盏头碗碗腔皮影戏、扶风碗碗腔皮影戏、同朝皮影戏、洋县皮影戏。人戏(含国家级、省级)有渭南碗碗腔(下辖四家班社,兼演皮影戏,人戏;人戏以清唱、折子戏为主)、大荔碗碗腔。东路碗碗腔有华县皮影戏(国家级)、渭南碗碗腔(国家级)、东路碗碗腔皮影戏、同朝皮影戏、大荔碗碗腔。西路碗碗腔有千阳灯盏头碗碗腔皮影戏、扶风碗碗腔皮影戏。南路碗碗腔是洋县皮影戏。

陕西碗碗腔存在的问题

一是演出市场萎缩。目前,除洋县皮影戏唯一享受国家惠民演出待遇,全年演出100场左右(其中县级惠民演出70场、商演30场左右)外。同朝皮影戏全年参加红白喜事演出20场左右;国家级非遗名录单位华县皮影戏参与了陕西省文旅厅2023年“文化进万家、非遗过大年”活动,在“华州非遗”自媒体平台推出“华州皮影戏赏析”栏目,展演了《卖杂货》《桃园借水》等剧目。春节期间华州非遗办召集班社在区文化广场举办“非遗陪您看大戏”演出活动;受中国工美馆、中国非遗馆邀请,华县皮影汪氏皮影演出剧团、华州创新皮影团在中国非遗馆(北京)参加“欢天喜地闹元宵——陕西皮影专场”演出。其他非遗名录单位鲜有演出记录。

 

二是代表性传承人年龄偏大,队伍减员严重。陕西原有国家级碗碗腔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四人:刘华、魏金全、汪天稳,潘京乐(2020年去世,享年92岁)。目前仅存三人,平均年龄70岁。省级碗碗腔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原有8人,李贵杰(千阳灯盏头碗碗腔皮影戏)、李五常(华县皮影戏)、 齐俊乾 (扶风碗碗腔皮影戏)、雍居中(洋县皮影戏)、卫兴报(东路碗碗腔皮影戏)、 石景停(东路碗碗腔皮影戏)、 吕崇德 (华县皮影戏 )、王进法(同朝皮影戏)。目前仅存4人,平均年龄80岁。而且班社成员平均年龄70岁,按国家退休年龄算,都在超期服役。自2006年实行非遗项目传承人制度以来,碗碗腔代表性传承人基本为一、二批入录。目前减员过半,老龄化制约了碗碗腔传承发展的脚步。自2000年以来,碗碗腔皮影戏面临收入微薄,各项费用成本开支过大,老艺人相继逝去,年轻人不愿再学的尴尬局面。而碗碗腔皮影戏数百年来延续的一直是家族传承,师徒传承的路子。非遗传承,说一千道一万,实际是人才的传承。此状况若不改变,不出几年,传承危机将提早到来。目前千阳灯盏头碗碗腔皮影戏;扶风碗碗腔皮影戏由于艺人离世,健康原因,减员严重,面临很难组织一台常规演出的尴尬局面。

 

振兴非遗碗碗腔的对策建议

一是树立碗碗腔非遗传承标杆,建立非遗传承实施细则,推动碗碗腔技艺传承保护事业的健康发展。华州区非遗一枝独秀,值得推广。渭南市华州区非遗中心被陕西省文化馆、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授予“2022年度全省非遗传承保护亮点工作先进单位”;2022年8月华州区被文化和旅游部授予2021-2023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华州皮影);《华州皮影:打造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文化IP》入选文化和旅游部“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典型案例;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汪天稳荣获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薪传奖”;省级非遗传统手工技艺(皮影雕刻)传承人薛宏权被评为第八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2022年承办由陕西省非遗中心主办的“多彩非遗 薪火相传”华州区2022非遗进校园成果展活动;承办“守护· 瞻望---2022年中国渭南皮影戏高峰论坛”华州分会场活动。非遗产业化华州也走在全省前列,先后确立两家区级非遗工坊,华州区少华山国际皮影博览园被评为陕西省第二批省级非遗工坊。其宝贵的工作经验,值得全省碗碗腔非遗行业学习借鉴。

二是创新演出剧目,拓展演出模式。剧目固化,艺人老龄化矛盾突出。多年来碗碗腔皮影戏故步自封,缺少创新,随着老龄化到来,新鲜血液不能及时补充,就目前现状恐朽木难支,本戏演成了片段,片段分拆成了演示,传承岌岌可危。省级非遗传承人薛宏权提出创新皮影戏概念,放大皮影尺寸,每个皮影由三个人共同操作,引入动漫理念,创新演出动漫皮影剧《卖杂货》《劈山救母》《哪吒闹海》《老鼠偷油》等。同时,排演了原创现代多媒体大型舞台皮影剧《惩恶扬善小哪吒》。疫情期间,克服各种困难,接待了来自全国各地大、中、小学生参观、体验达7000多人次,积极培养青少年观众的兴趣和沉浸式体验。形成集皮影雕刻、演出、传习、参观、体验、旅游为一体的经贸文化实体。为碗碗腔皮影戏的传承发展探明了一条宝贵的创新发展之路。

三是列出专项经费,征集,整理,编辑出版散落民间的碗碗腔剧本集,充实我省传统剧目资料库。同朝皮影戏班社现存剧本400多部(折),洋县皮影戏班社现存剧本100多部(折),千阳灯盏头碗碗腔皮影戏班社现存剧本100多部(折),扶风碗碗腔皮影戏班社现存剧本50多部(折),华县皮影戏班社集中,剧本更多。剧本手抄本,黄麻纸书写,竖版排列,年代为明清至民国初期,体例为明清传奇。经百年民间保存,许多纸张发霉变质,急需抢救式发掘保护。建议政府列出专项资金经费,有偿征集、整理、编辑出版系列剧本集。一则剧本可做“不可再生性”文物科学保存,二则出版物进数据库,长期无损保存,可供戏曲工作者研究、改编使用。这些剧本大多是清代举人、秀才科举落榜者的心血之作,经过班社演出的加工磨砺,具有一定的学术研究价值。同时,其中有的见证了清乾隆年间“花雅之争”的璀璨,有的是“花雅之争”后的衍生作品,是地方戏曲蓬勃发展的参与者和拱火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

四是创新“非遗+”模式,做好人才培养。“非遗”是流动的流量,强化“非遗+”模式的范围和强度,盘活碗碗腔传承发展这盘大棋。“非遗+文旅融合”,以碗碗腔表演为景区注入厚重的文化气息,皮影手工艺制作、沉浸式体验,售卖工艺品,增加非遗产品经济附加值,推动碗碗腔自身活态 化传承发展的动力。“非遗+融媒体”,借助简单易行的融媒体平台,拍摄专题片,宣传片推广碗碗腔知名度和影响力,播放实况录像、录音,提供有偿点击收看服务。“非遗+短视频”,短视频如火如荼,用直播、引流等形式,直播碗碗腔的现场演出,以新奇巧为卖点,让“非遗”借网红时代的风口逆风飞飏。以“非遗”为文化名片,不断创新非遗+模式,主动融入时代主流,抢得先机。经济是创新的动力,人才是创新的基础,有了经济血液的流动,碗碗腔的传承发展才有市场和动力。

结论

碗碗腔经数百年市场打磨淬炼,代际更替,具有鲜明特定历史时期审美理念和审美趣味的价值取向,其强烈的时代性,丰厚的文化底蕴、艺术感染力和超强的文化叙事功能,形成碗碗腔艺术精大博深的文化密码,彪炳我国灿若星晨的戏曲发展史。在艺术创作进入元宇宙灵动活跃的当下,碗碗腔皮影戏因市场萎缩,人才老化,剧目缺乏创新动力相形见绌,原有的宣教功能,故事表达能力,艺术叙事功能逐渐退化,成为观众猎奇稀罕,满足味蕾体验的欣赏品。这个现象值得反思,从传承保护方面讲,传承保护是对碗碗腔皮影戏“根”的守望,与时俱进的创新动力,人才队伍的年轻化,技术人员引入的急迫性不能废;人戏(舞台剧)是碗碗腔改革发展的希望和方向。第七批陕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项目保护单位不同以往的私人班社,为大荔县剧团,这是碗碗腔非遗传承史上具有纪念意义的重大事件。剧团具备科学培养人才的能力,编演新创作剧目的传统。几年来,编演了碗碗腔《沙苑恩仇》《巾帼魂》等剧,其中2011排演的大型碗碗腔现代剧《芙蓉出水》荣获第六届陕西省艺术节11项大奖。在皮影戏上传承,在人戏上发展,两条路相行不悖,能够很好的体现非遗传承保护“不可再生性、活态性、流变性、传承性、地域性的特点”的要求。

 

编辑:高阁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