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料微博

微信

春节后找工作还没上岗就被骗了......求职常态化网站认准这些准没错

西西新闻  @2023-02-11

字号

春节过后,很多人踏上了求职之路,开启新一年的打拼,殊不知,不法分子也在伺机下手。
 

2月10日,九江中院微信公众号发布消息称,年后,正在四处求职的小李接到一个陌生电话,对方询问其是否有意应聘文员。心急找工作的小李立即添加了对方微信,通过好友申请后对方称员工到公司上班之前需要下载公司软件在家实习。在“工作人员”的指引下小李在这个软件上完成了几笔小额刷单任务并成功收到返利。接着,对方要求小李进群做高佣金任务,称每次转钱都会返现本金的20%—50%,刚开始做任务时小李顺利地收到了对方的转账。但当她做到第三个任务时“工作人员”则称要达到一定金额才能返现,并用各种理由诱导她继续转账。最终,小李被骗33700元。
 

2月9日,成都商报微博发布消息称,【#400余名大学生求职被骗上百万#】,四川省公安厅公布了一起案例,2022年2月,犯罪嫌疑人胡某某成立四川某教育科技有限公司,伙同17人专门针对在校大学生、应届毕业生和有培训需求的应聘人员,在求职平台上发布虚假高薪招聘信息,通过一系列套路陷阱,诈骗400余名求职大学生,涉案金额达131万元。红星新闻记者联系到了其中一名受害者,2022年大学刚毕业的小李(化名)。此前,他花费2400元报名考证培训6个月之后,却发现自己不符合考证要求,退款也遇到了阻碍。
 

求职常态化网站认准这些准没错
 

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平台:http://job.mohrss.gov.cn/202008gx/index.jhtml
 

中国公共招聘网:http://job.mohrss.gov.cn
 

中央和国家机关所属事业单位公开招聘服务平台:
http://www.mohrss.gov.cn/SYrlzyhshbzb/fwyd/SYkaoshizhaopin/zyhgjjgsydwgkzp/

 

未就业高校毕业生还可以通过微信、支付宝等APP扫描二维码登录求职登记小程序获取公共就业服务帮助。
 

 

节后着急找工作,谨防这些招聘陷阱!
 

警惕“黑中介”
 

“黑中介”是指以介绍工作为名,向求职者变相收取各种名目费用的某些非法机构。
 

求职者要核实中介机构营业执照的经营范围是否包括职业介绍业务,是否具备《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
 

警惕“假兼职”
 

“假兼职”是指某些诈骗人员打着高薪兼职、点击鼠标就赚钱、刷单返现等幌子进行金融诈骗。
 

求职者不要轻信既轻松又赚钱的“好差事”,应树立正确的求职观、就业观。同时,要注意保护个人信息,不要轻易泄露银行卡、网银和支付宝密码等信息,不要随意打开陌生网址链接。
 

警惕“乱收费”
 

“乱收费”是指用人单位或者中介机构以工作为名收取报名费、服装费、体检费、培训费、押金、岗位稳定金、资料审核费等费用。
 

求职者须谨记,应聘工作本身并不需要任何费用,对于将先交报名费、培训费等作为条件的招聘面试都要谨慎对待。入职体检通常都是要求求职者自行到二甲以上医院进行,正规单位不会代收体检费用。
 

警惕“扣证件”
 

“扣证件”是指用人单位或中介机构借保管或经办社会保险、申办工资卡等业务名义,扣押求职者身份证、毕业证、学位证等个人证件原件。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没有权利扣留他人证件原件,求职者不要将证件原件交付他人,如有需要,仅向有关人员出示即可。需要提供证件复印件或者影印件的,要在合适位置注明具体用途。
 

警惕“培训贷”
 

“培训贷”是指某些培训机构将高薪就业作为诱饵,向求职人员承诺培训后包就业,但须向指定借贷机构贷款支付培训费用。
 

求职者要增强辨别和防范意识,参加培训前一要看培训机构是否具备培训资质,二要看经营范围是否包含培训内容,三要看承诺薪资是否与社会同等岗位条件薪资水平大体一致。同时,要注意保留足够的材料,一旦发现被骗,请立即向有关部门报案。
 

警惕非法传销
 

非法传销是指组织者或经营者通过发展人员,要求其缴纳费用或者以购买商品等方式,取得加入或发展他人的资格,牟取非法利益的行为。
 

求职者要了解国家有关禁止传销的法规规定,掌握识别传销的基本知识;自觉抵制各种诱惑,坚信“天上不会掉馅饼”,树立勤劳致富、拒绝传销的防范意识。
 

出现问题,举报投诉方式有这些,拨打12333热线电话进行政策咨询或投诉,直接向用工所在地劳动保障监察机构进行举报投诉 。
 

如被拖欠工资,可在微信小程序中搜索“全国根治欠薪线索反映平台”或扫码进入平台,通过该平台反映欠薪问题。

 

如人身安全受到威胁,请立即向公安部门报警。

 

来源:综合人民网、九江中院、成都商报微博

编辑:苏珊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