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故事丨“望天田”变“高产田”
西西新闻 @2023-01-05
一望无际的麦田里,麦苗茁壮成长,白身红顶的玻璃钢井房点缀在翠绿的麦田间,台架式电力变压器高耸矗立。
2022年12月28日,在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新丰街道樊赵村的高标准农田建设现场,施工方正利用晴好天气,对高压输电线路进行通电前的检查。
在临潼区新丰街道樊赵村高标准农田建设现场
“以前这里农田零碎,基础设施薄弱,田间道路狭窄坑洼机耕不便,粮食产量不高。”施工现场,监管人员王典说,他们通过施工,将原本的“小块地”“不平地”“撂荒地”打造成集中连片、设施配套、节水高效、旱涝保收、宜机作业、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为粮食增产、群众增收提供保障。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高标准农田建设是“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重大举措。2022年以来,临潼区围绕新建高标准农田建设目标,在马额、铁炉、新丰和零口街道16个行政村建成2.5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涵盖土壤改良、灌溉与排水、田间道路、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护、农田输配电、农田监测信息等工程,变“望天田”为“高产田”。
“我们村旱地多,要是没有水,估计亩产500斤也不到。如果及时浇灌,像我们村这地亩产1100斤应该没问题。”新丰街道樊赵村店北组种植户毛忠孝今年种植了10多亩小麦,作为一名种地的“老把式”,深知粮食丰产水先行。
在高标准农田里毛忠孝正在在整地
“原来可不行,水井少,家里如果壮劳力少,就只能干瞪眼,看得见水却用不上水。”今年74岁的毛忠孝种了一辈子地,村上为数不多的灌溉井中,其中一眼井他就整整‘伺候’了40年,“原来的灌溉井有的跟我年龄还大,出水不利索了,谁家庄稼想滋润一下,费时、费力,还特别费钱,种地成本增加了,大家就不想轻易扩大生产规模。”
“现在改造以后,每300亩地就有一眼100米的深水井,每口井还配套地下管道,管道每隔50米左右就有一个出水口,以后浇地再也不怕跑水、跑土、跑肥了,并且道路配套也跟上了,全程机械化种地近在眼前呀。”正在平田整地的毛忠孝笑着说,“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实施后,改变了村里的春耕生产及夏季的田间管理、秋季的收获方式,再也不用靠天吃饭了,明年得多种点地了。”
临潼区新丰街道樊赵村的高标准农田呈现出一幅现代农业新画卷
“樊赵村是临潼区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片区之一,项目全部建成后,项目区农田灌溉保证率、道路通达率、农业机械化率全部达到100%,年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高23.5%。”临潼区农业农村局农田建设科负责人郝霆介绍,为了把高标准农田建设成老百姓能用、实用、好用的农田,临潼区成立工作专班,编制《西安市临潼区2022年度2.5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细化工作措施,夯实单位职责,抓好各施工单位,强化督导机制,确保高质量完成工作。
高标准农田建设一头连着粮食安全,一头连着农民增收。高效率管护是确保高标准农田长期发挥效益的关键。
针对农田设备后期的维护和管理,临潼区农业农村局加强了对街村干部的培训和指导,结合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规范高标准农田资产移交和后续管护利用工作,落实主体责任,制定管护制度,组建管护队伍,实行网格化管理,将高标农田建设和管护等工作纳入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高标准农田建设评价激励考核,并多渠道筹措资金,保障管护人员和设备的维护费用支出,确保高标准农田建成后,长期发挥作用,提高经济效益。
据了解,自2011年以来,临潼区共建成高标准农田32.2万亩,平均亩投资1290元,项目总投资31813.89万元。其中,2021年度建成高标准农田3.7万亩,综合评价位居全省前列,被省农业农村厅评为“2021年度全省高标准农田建设综合评价激励县(区)”。
“耕地是粮食的根基。高标准农田建成后,可以减少旱灾损失,带动林、牧、副、渔业发展,成为全区粮食保供、群众增收、农业增产的重要项目。”临潼区农业农村局局长刘军鹏介绍,下一步,临潼区将继续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提升农田基础设施和农业生产条件,提高耕地综合生产能力和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使粮食生产能力稳定增长,让群众生活水平持续提高,农田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
来源:人民日报
编辑:赵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