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料微博

微信

聚焦3·15 ▏ 共同促进消费公平 榆林市发布十大消费警示

西西新闻  @2022-03-15

字号

今天是“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2022年消费者权益保护年的主题是共同促进消费者公平。为帮助广大消费者有效规避消费陷阱和消费风险,榆林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榆林市消费者协会根据收到的投诉内容,发布了2022年十大消费警示。

消费提示一:校外培训要理性

国家“双减”政策一经出台,纠正了教育培训行业乱象,但也产生了大量消费纠纷,集中表现在:培训机构被查处后未及时退还费用;部分培训机构假借“双减”政策,关停培训机构,拒不退款甚至携款跑路;部分公考类培训机构夸大教学效果,隐瞒、诱导学员办理贷款,消费者可能面临无法上课但仍需继续还贷的情况等。建议广大消费者对培训班的作用认知要理性,做到不轻信、不盲从。

消费提示二:老年消费需注意

随着我国老龄化加速,“银发经济”持续发展,各种保健品、功能性器械越来越受老年消费群体喜爱。个别商家利用老年群体对于身体、心理健康的渴望,采用陪老年人聊天、体检、送小礼品等手段,骗取老年人信任,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的陷阱。提醒老年消费者及其家人别轻信免费体验、免费赠送、免费补贴,别轻信打着专家的旗号对消费者洗脑推销。

消费提示三:全屋定制陷阱多

近年,消费者热衷于根据自己的喜好定制个性化家具,与此同时也存在不少收费标准混乱、生产制作周期不确定、落地有偏差、售后服务无保障等问题。一旦遇到约定不清事项或不讲诚信的商家,很容易产生消费纠纷。提醒消费者购买“全屋定制”类产品时,一是选择信誉好、市场认可度高的商户;二是家具的材料、颜色、尺寸、质保时间及违约责任等内容在合同中要约定明确。

消费提示四:预付消费要慎重

预付式消费出现的初衷一方面是让消费者享受充值优惠,另一方面有助于商家留住客源,快速回笼资金。这本该是一种双赢的模式,但预付卡引发的投诉涉及美容、健身、教育、保健等领域,一旦发生商家跑路或者商家不按约定和承诺提供服务,预付卡就变成了一张“坑人卡”,消费者要想讨回资金非常困难。提醒消费者谨慎办卡,警惕商家“霸王条款”。

消费提示五:直播网购要理性

每年“双十一”各大电商都有新规则新玩法,利用各种红包补贴、优惠满减、定金尾款等吸引消费者购物,五花八门的促销规则让消费者晕头转向!同时也伴随着不少虚假红包骗局、虚假客服骗局、退款骗局、中奖骗局、信用额度骗局。提醒广大消费者看清促销规则,慎点不明链接,小心消费陷阱。

消费提示六:科学饮食要牢记

金箔冰激淋、金箔蛋糕、金箔巧克力等金箔美食引发不少消费者追捧。其实金(银)箔粉本质上与传统意义上的金子是同一种物质,根据我国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及食品安全标准规定,金(银)箔金(银)粉类物质既不是食品的生产原料,也不是食品添加剂,不能用于食品生产经营。提醒消费者不要食用任何添加金(银)箔粉的食品。

消费提示七:选车购车要细心

在需求和政策激励下,新能源汽车越来越受到消费者青睐。与此同时,新能源汽车的投诉纠纷也随之发生,并有上升趋势,投诉涵盖了质量、价格、宣传、售后等多个方面。提醒广大消费者选车购车时要明确需求,仔细核对车辆信息。

消费提示八:整容整形需谨慎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割双眼皮、去眼袋已变得再常见不过了,越来越多的人因为对自己的容貌不满意而频频走向医美,陷入美貌焦虑不可自拔。各种美容院、保健馆、塑形美体工作室等经营场所日益增多,部分经营者欺骗、误导、损害消费者利益。提醒广大消费者,不可盲目轻信美容机构打出的“无疤痕”“无痛苦”等宣传语,莫让“微整”变“危整”。

消费提示九:便捷消费要留心

扫码点餐已成为餐饮场所的普遍现象,只需要打开手机扫描有关二维码就可以自助点餐、下单支付,少了很多口舌之劳,便利了不少。但是有的商家往往要求消费者关注特定公众号才可点餐,并借此收集消费者的手机号、姓名、地理位置等个人信息以进行精准营销,影响到个人的信息安全。消费者要警惕“消费便利”变成“消费烦恼”。

消费提示十:网络传销碰不得

新兴的网络传销是以互联网为平台,通过特定网站网页或社交平台发布传销信息,往往打着电子商务、免费获利、消费返还、网上创业、投资理财、网络博彩(游戏)等幌子实现金钱与精神双重控制,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和欺骗性。广大消费者一定要擦亮眼睛,谨防陷入传销圈套。

西西新闻榆林:董明洁
编辑:孙建航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