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料微博

微信

3年跑遍全国博物馆收集资料,68岁木匠复原2000年前战车

西西新闻  @2020-09-03

字号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古战车曾是驰骋疆场时最耀眼的“重型武器”。68岁的木匠傅平从2017年开始,带着徒弟开始尝试用家传的古法技艺,复原一台古战车。

  
3年后,当古战车以1:1的方式,完整呈现在众人面前时,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战争场景,似乎重新回到了眼前。

  
木匠世家手艺传了五代人

  
傅平最引以为豪的,是他作为“礼义成”木艺坊第五代传人的身份。

  
在咸阳北杜镇,傅家是木匠世家,以制作硬轱辘大车闻名,其历史最早可追溯至清光绪初年。农耕时代的关中农村,木轮大车是极为普遍的交通运输工具,婚丧嫁娶、赶集办事,能有一辆木轮大车,是极排场的事。

  
“还不到10岁,我便帮祖父扶板凳,后来又帮父亲熬胶、凿卯、推刨子……”

  
所有的技法传承,都来自家传的口诀,此外,傅平还对木轮大车的局部结构做了一些改良,既结实又美观。

  
随着机械化的大规模普及,木轮大车作为运输工具,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此后,傅平开始从事建筑行业,定居西安,但对于传统手工技艺的热爱,他仍无法释怀。

  
2014年7月,沉寂多年的“礼义成”木艺坊重新复业,傅平和徒弟们采用古法技艺,先后打造两辆木轮大车,每辆车都历时大半年之久。车厢、车盘、轱辘古朴厚重,整车除了两个特殊部位用了皮胶和木楔外,其他均用硬卯连接,结构严密牢固,造型古朴流畅,真实地还原了秦川古道上的木轮大车风貌。

  
木轮大车的再次面世,也让木匠、铁匠、皮匠、绳匠等多个老行当的古法技艺之美,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这是农耕时代的‘活化石’。” 咸阳市渭城区文化馆工作人员余淑丹告诉记者,木轮大车填补了近代以来车木匠文献资料的空白,改进了车木匠技艺的传承方式。

  
跑遍全国博物馆收集资料

  
民间对于木匠的分类,大多有房木匠和车木匠之分。傅平属于后者,这是一门“集大成”的手艺,所谓“车木匠的卯硬三分”,指的正是其结构科学、尺寸精准、榫卯严密。

  
2016年底,傅平和徒弟李府容一起去了趟位于山东淄博的中国古车博物馆,博物馆有两座车马坑,其规模之大、配套之齐全、马饰之精美,深深震撼了师徒俩。

  
“师傅负责测量车辆各部位的尺寸数据,我负责记录,”李府容还是傅平的外甥,他们的举动,一度引起了博物馆安保人员的注意,“当得知我们是去考察车舆数据时,对方才放松警惕,最后还成为我们的得力助手。”

  
从山东回来后,傅平开始打造木轮轿车,完工后,他决定复原一辆古战车。 区别于复制和仿制,要复原战车,首要解决的就是数据资料的不足。“我们参考了包括《考工记》在内的11本专业书籍,先后去了全国各地很多家有车马遗址的博物馆。”昨天,李府容告诉记者,复原的车不是道具,也不是模型,而是具有实用性。

  
复原古战车的消息,在业内引发广泛关注,中科院自然史研究所一位专家,从考古现场赶到西安,对复原工程进行全程数据分析和支持。

  
希望建中国古代军事展演馆

  
这辆复原的古战车,以河南淮阳马鞍冢2号车马坑出土的4号车为原型,马鞍冢为战国晚期楚国墓葬,距今2000多年。

  
中国的古代曾经历过漫长的“车战时代”,在编队和列阵中,战车既是复杂的运载工具,也是精密的武器。傅平师徒复原的这辆古战车,完全使用木制榫卯结构,车厢宽度1.6米,车轴长度3.2米,车辀长度3.4米。

  
“我们之前做的木轮大车的车毂直径是32厘米,车轮上有18条轮辐,而这辆战车车轮却有24条轮辐,且车毂的直径非常小,这是最难攻克的技术。”傅平说,这辆古战车的整体样貌已经完成了,接下来还会制作青铜挂饰,等全部竣工后,将非常壮观。

  
傅平还有更大的愿望,他希望能将汉代的双辕车以及先秦时代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经典车舆,进行复原,“希望能建一所中国古代军事的展演馆,除了复原古代车舆,还想复原军事上的甲胄、冷兵器等等与之相关的物件。”

来源:三秦都市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