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市安塞区李延峰:以电商之力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

西西新闻 @ 2025-11-27 21:29

在陕北安塞的黄土高原上,一批“新农人”正以创新思维为古老土地注入新生机。安塞区农广校优秀学员、省级高素质农民、安塞区乡村产业振兴“头雁”、名优特农产品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李延峰,便是其中的领军者。他深耕电商助农赛道八载,构建起“合作社+基地+电商+农户”的全产业链模式,让小米、苹果等安塞特产走出黄土高原,年销售额突破800万元,带动200余户农户稳定增收,用实干诠释了新时代新农人的责任与担当。标准化基地筑牢品质“第一防线”“好产品源于好产地,好品质才有好市场。”这是李延峰始终坚守的经营理念。为保障电商供货的稳定性与品质一致性,他牵头整合安塞周边优质地块,打造1200余亩标准化示范种植基地,实现小米、杂粮、苹果等核心品类全覆盖。基地严格遵循绿色生态原则,邀请农业专家全程指导,推广有机种植技术,禁用化学农药与化肥,从播种到采收的全流程精细化管控,让农产品亩产较普通种植提升20%以上,合格率稳定在90%以上。作为高素质农民培训实践教育优秀辅导员,李延峰将基地打造成技术推广样板,通过“实地观摩+现场教学”模式开展技术培训32场,覆盖农户210余户,带动更多乡亲走上科学种植之路,从源头夯实产业发展根基。联农带农构建增收“共同体”单打独斗难成气候,抱团发展方能致远。


2016年,李延峰牵头成立安塞区名优特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吸纳50余户农户入社,创新推出电商代销、仓储分拣、线下经销、短期务工等多元增收渠道,让农户实现“叠加式”收益。在收购环节,合作社坚持高于市场价0.3-0.5元/斤的收购标准,带动入社农户年人均增收2000余元;在技术帮扶上,建立“师带徒”机制,8名农业技术骨干与种植大户结对,将农户种植效率提升30%以上。针对陕北部分地区交通不便、物流成本高的痛点,合作社建成1400㎡标准化仓储分拣中心,对接3家物流企业搭建专属运输通道,将物流成本降低25%,彻底解决了农户“出货难、物流贵”的后顾之忧,构建起“种植有指导、采收有渠道、销售有保障”的良性生态。订单模式破解“丰产不丰收”困局传统农业“产销脱节”的痛点,曾让不少农户陷入“丰产不丰收”的困境。李延峰精准把握市场需求,深耕订单农业模式,提前与农户签订种植收购订单,明确产品品种、品质标准与收购价格,让农户“种有所依、销有所向”。对于小米、杂粮等常规品类,他搭建“大客户订单+散客零售”双轨机制,对接20余家企业、工会开展批量采购,年承接大客户订单500余吨,同时通过电商平台满足个人消费者需求,2024年线上散客销量突破800吨;针对苹果等季节性产品,创新推出“预售+现摘现发”模式,2024年苹果预售订单额达120万元,全年各类特产销售额稳步突破800万元,成功打通产销“最后一公里”。品牌赋能让“土疙瘩”变“香饽饽”“陕北特产资源丰富,但只有打响品牌,才能提升附加值。”李延峰深深知晓品牌建设的重要性,便全力打造“鸣游特产”核心品牌,深挖黄土高原地理特质与农耕文化,突出产品“天然、淳朴、营养”的核心卖点。为让消费者买得放心,他建立全流程质量追溯体系,扫描包装二维码即可查看种植、加工、检测等全链条信息;在传播渠道上,构建抖音、淘宝、小红书等多平台电商矩阵,组建专业直播团队联动本地网红带货,同时开设3家线下特产专卖店,形成“线上引流+线下体验”的立体传播格局。


此外,李延峰还推进产品深加工,开发小米加工、苹果冷藏等10余种衍生产品,让农产品附加值提升40%,成功让昔日的“土疙瘩”变身市场青睐的“香饽饽”。如今,“鸣游特产”品牌价值达864.55万元,旗下小米、绿豆产品先后荣获中国杨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后稷奖”,安塞苹果获评“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诚信坚守书写助农初心电商助农,经济效益是支撑,社会责任是底色。创业多年来,李延峰始终秉持“诚信经营、互利共赢”的理念,对农户坚守订单承诺,从不压级压价,优先吸纳脱贫户、留守老人和妇女参与种植加工,累计提供临时就业岗位500余个;对消费者严把产品分拣、包装、发货关,杜绝以次充好,建立快速售后服务机制;对合作伙伴坦诚相待,与农户、物流企业、电商平台共享发展成果。从初中毕业后务农打工,到如今成为延安市劳动模范、“圣地英才”,李延峰用八年深耕证明,新农人的价值不仅在于自身创业成功,更在于带动一方产业、富裕一方百姓。今后,他将继续扎根黄土高原,深耕电商助农赛道,带动更多农户增收致富,让更多安塞优质特产走出陕北、走向全国,为乡村产业振兴注入持续动能。

 

来源/安塞区委宣传部
编辑/李玲 张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