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霜谷是今年第二茬庄稼,第一茬甜糯玉米七月丰收并销售。一年种两茬,以前想也不敢想。”武家庄镇郭家崖尧村种粮大户郝应何感慨地说。

今年,府谷县以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增收为核心,将旱作农业发展作为重要突破口,不断优化创新粮食种植结构,通过良种良技良法配套,成功实现“一地双收”。

为突破春旱秋涝和收成一季有余两季不足制约,农业农村局专门聘请山西省农业专家姚建明,指导孤山镇岳家寨村种植大户郭小军,利用顶凌播种技术种植20亩谷子;指导孤山镇李家洼村杨军、武家庄镇郭家崖尧村郝应何、黄甫镇李寨村李二会等种植大户,试种600余亩傲霜谷,并喜获丰收。

专家根据府谷秋涝的气候条件和自身耐寒的特性,在西瓜、糯玉米等农作物收获后种植傲霜谷,一举打破了府谷传统农业种植瓶颈,成功实现“一地双收”。同时,采用顶凌播种技术种植的谷子,利用冬墒提前播种,保证农作物出苗率,亩产达800斤,比采用传统种植法种植的谷子增产300斤。

为拓宽粮食销路,府谷县农业农村局从年初开始,组织种植大户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办法,先后到山西、内蒙、宁夏等周边县市区,考察学习先进种植经验和技术,与当地农业企业洽谈合作事宜。目前,与山西省五寨县农业园区签订了《以肥换草》和《甜糯玉米购销》两个订单农业项目;与定边县北大荒农业公司签订了全粉马铃薯种植意向协议;与内蒙古临河区大创农牧业开发公司签订了辣椒种植合同,打造“区域农业产业共同体”。目前,引进“傲霜谷”等农业新品种12个、“顶凌播种”等新技术5项,形成产业合作项目8个,带动新型经营主体39户。古城镇古城村种植大户王永飞告诉记者,今年销路不用愁,基本都是订单农业,产多少卖多少。
“平出高标准农田,采用机械化种植收割,效率大幅提升。我种了一千亩地,政府铺设了滴灌,亩产增收五百斤。”木瓜镇王家峁村种植大户刘军军说。近年来,府谷县围绕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聚焦产业发展瓶颈,推动农业与科技深度融合,建立30亩传统种子实验基地,建成1000亩水肥一体化膜下滴灌玉米示范基地,配套推广“井取水+万方蓄水池+水肥一体化+膜下滴灌+全生物可降解地膜”节水技术模式,完成旱作农业集成技术推广2.04万亩、智能水肥一体化1000亩、“四位一体”集雨补灌2770亩,建成10个农业节水示范区,实现节水面积1万亩,实现机械化耕作率达87 %,逐步构建起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的现代农业技术体系。
2019年以来,府谷县聚焦田块整治、田间道路、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护、农田输配电和地力提升等关键环节,全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通过平整土地、配套水利设施和道路建设,项目区基本实现了“田块平整化、排灌自如化、道路硬质化、农田格田化、耕作机械化、种田科学化”的初步目标。目前,全县建成高标准农田25.13万亩,粮播面积达62.11万亩,示范推广优良品种1.6万亩;实施粮油单产提升行动3万亩、增密度玉米2万亩、大豆玉米复合0.2万亩;推广实施旱作集成技术2.01万亩、“一喷多促”6万亩,预计产量同比增长50%以上。
种植户从最初的忐忑尝试到如今的笃定扩种,源于旱作农业技术的推广与广泛应用。2025年,府谷县坚持“科技引领、绿色兴农、示范带动、分区施策”的发展思路,以田间试验示范为抓手,通过“良田+良种+良技+良机”配套融合措施,集成推广渗水地膜、良种引进、配方施肥、适期播种、集雨补灌等多项旱作技术,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到田间地头,助推全县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
“我们将全面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部署,充分挖掘粮食增产潜力,不断优化和创新粮食种植结构,因地制宜,促进粮食作物稳产增产。”府谷县农业农村局局长陈宏斌说。(通讯员 段文林 文清泉)
西西新闻榆林
编辑/董明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