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三十二届杨凌农高会上,榆林紧扣大会主题,精心布展,以“科技创新引领农业新质生产力”为核心,将榆林市依托高校和科研院所破解农业发展瓶颈、培育优良品种、革新生产方式、延伸产业价值及协调生态发展的创新实践与丰硕成果,具象化为可触摸、可感知的直观场景,系统呈现旱区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新画卷。
	 
	 
 
	步入榆林展区,农业新质生产力数字沙盘既是核心展示载体,也是参观者关注的焦点。该沙盘融合光、电、声控技术,以立体动态形式复刻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貌特征,通过实时跳动的数据弹窗,精准标注育种基地、组培中心、智慧大棚等产业链关键节点,清晰展现榆林在农业新质生产力引领下的转型发展历程。
	 
	据市农业农村局农田建设科副科长张芮银介绍:“沙盘主要呈现了榆林校企合作、校地合作的典型事例。其中有我们与江南大学合作,聚焦荞麦、小米、马铃薯、苹果等‘土特产’深加工,签约7项合作项目,重点开发杂粮低GI产品、杂粮烘焙产品、荞麦酵素、荞麦啤酒、荞麦咖啡、小米苹果饮品等,有效提升了农产品附加值,实现农产品从‘田间’到‘舌尖’的蝶变。”
	
	 
 
	如果说科技是榆林农业发展的“技术密码”,那么区域公用品牌农产品专区便是这一密码转化的“成果载体”。在展区中心的马铃薯展位上,马铃薯产品分三层摆放:第一层和第二层将马铃薯及薯种整齐置于碟子中,最下层则主要陈列马铃薯米、马铃薯粉条等系列产品,吸引众了多宾客驻足。
	 
	“我们带来了涵盖鲜食、加工、育种三大系列的多款产品。”市马铃薯产业发展中心市场营销科科长薛伟指着展品介绍,“既有获得地理标志认证的‘榆林马铃薯’鲜品,也有可直接冲泡的马铃薯营养粉,还有用于高端育种的脱毒种苗。希望通过农高会这个平台,让更多人了解榆林马铃薯的科技含量,推动‘土蛋蛋’变成‘金豆豆’。”
	 
	科技与品牌,最终都指向惠农实效。在旱作农业占比超七成的榆林,高粱产业曾长期受缺水难题制约,而校地合作推广的“机械化全膜深沟探墒抗旱绿色高产技术”,成功破解了这一困局。作为高粱产业链终端的佳县白云论道酒业有限公司,通过“政府+企业+合作社”模式构建起产销利益共同体,年消化优质高粱3000吨以上。
	 
	佳县白云论道酒业有限公司总经理贺艳军拿起展品说:“目前佳县高粱种植面积达15万亩,公司通过保底价收购构建稳固产销链,就是要通过稳定的产销对接,让农民不愁种、不愁卖,让火红的高粱真正成为富民产业。”
	 
	从科技引领到品牌升级,榆林在杨凌农高会上展示的,不仅是旱区农业的发展成果,更是一条以新质生产力驱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清晰路径。下一步,榆林将持续扩大成熟农业技术的应用范围,深化与科研院所的合作,推动特色产业向精深加工延伸,完善联农带农机制,让科技红利更多惠及农民,助力旱区农业实现更高质量发展。
	 
	来源/榆林日报
	编辑/董明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