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月下,万千灯火如星河倾泻,人间烟火正盛。璀璨背后,有一抹特殊的颜色始终高扬,它以忠诚为底色,以守护为姓名,缀于山海,流入万家。
又是一年中秋月圆,又是一载国庆华诞。
当八方游人漫步于大唐不夜城的流光溢彩,当万家灯火映照着古长安千载的团圆,西安公安的“警察蓝”,始终如一地融入了这座千年古都的节日底色。他们以日夜不息的巡逻防控编织着古城的平安经纬,以倾心尽力的扎实行动兑现着对家国团圆的诺言。节日期间,全市公安机关共投入警力8万余人次,多警种部门协同作战,织就了一张无形却坚实的安全网。
长安月下,藏蓝为笔绘平安
“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千年前,戍边将士以身躯铸就边关安宁;千年后,西安公安以同样的赤诚,将自己化为流动的城防,用最质朴的坚守守护着这座城的昼夜晨昏。
双节期间,守护化为了沉甸甸的数据:全市接报警总量同比下降0.86%,刑事接警同比下降14.6%,道路交通事故同比下降54.9%。数字背后,是每一名民警、辅警在岗位上的执着守望,是“白天见警察,晚上见警灯”的庄严承诺。
这份平安,写在不停歇的脚步里。在全市107个街面警务站、150个巡逻网格的严密布防下,民警们全面落实“1、3、5分钟”快速反应机制,每日投入巡逻警力7339人次、车辆1177台次,累计盘查人员4.4万人次、车辆2.5万车次。大雁塔北广场,特警队员肩灯闪烁,步伐铿锵,装甲车与巡逻机器人组成立体防控阵列;钟楼、小寨商圈等人员密集场所,民警采取“步巡+车巡”相结合的方式,让警力始终跟着人流走,让安全遍布每个角落。
这份平安,写在智慧交通的精准调度里。交警部门每日部署警力3827人次,启动20个交警执法站,设置500个临时执勤点,优化986处信号灯调控机制,发布提示信息2000余条,查处交通违法9161例,全力守护市民游客的出行安全。
这份平安,更写在重点景区的周密守护中。在钟鼓楼、大唐不夜城等5个重点景区设立安保联勤指挥部,开展联合执法检查45次,检查景区375家次,让每一位游客都能安心领略古都风采。
月华初上,华清宫前,《长恨歌》的千古余韵尚未散尽,执勤民警的声音已在夜色中清晰响起:“请大家慢慢走,不要着急,小心脚下。”警灯与宫灯的温暖在雨雾的氤氲中交融,映照出一条安全有序的归途,也谱写出关于平安与守护的现代诗篇。
赤诚之心,于细微处见真情
“圣人不利己,忧济在元元。” 西安公安的赤诚,在宏大的安保图景之下,更闪烁于那些被细心捕捉的瞬间,如涓涓暖流,浸润着古城的每一寸肌理。
这份真情,是夜幕下警车为游客亮起的那盏“赶路灯”。10月7日晚,兰州游客惠女士一家老少10人急于赶高铁且老人身体不适,向巡逻民警求助。执勤警车立即出动,一路护送他们取行李、赶地铁。游客连声道谢:“我也是党员,我就说还是共产党好,人民警察好!"
这份真情,是寻回走散亲人时的“十分钟”团圆。兵马俑景区内,两位四川老人焦急求助——64岁的妹妹在人群中走失。民警快速记下“深色外套、卷发”的特征,全体在岗警力同步响应。不到十分钟,一通热心市民的电话带来了好消息。老人紧握民警的手,声音哽咽:“要是找不回妹妹,这个中秋我们都没法安心过啊……”
这份真情,是十五分钟为生命抢出的绿色通道。曲江收费站,民警张拓、姚向南接到指令:一名群众手部重伤,需紧急送医。警车在雨幕中穿梭,沉着果断地开辟出一条生命通道。原本拥堵的路程,仅用15分钟便跑完,为抢救赢得了最宝贵的时间。
这份真情,是守护懵懂孩童的“蹲下身子”。地铁安远门站,一名两岁女童茫然站在出入口,身边没有大人。民警立即协调广播寻人,调取视频,并抱着孩子沿街走访。最终,在一家泡馍馆获得关键线索,助她重回父母怀抱。那蹲下身子平视孩子的目光,是这座城市最柔软的守护。
这份真情,是风雨中为轮椅老人“搭一把手”。秦唐大道交叉口,一位坐轮椅的老人被车流困在路口。执勤民警见状立即上前,稳稳扶住轮椅,护送老人安全通过斑马线。没有豪言壮语,只有一句“我送您过去”,却让冰冷的雨幕瞬间有了温度。
这份真情,是为小朋友胸前“别上的一面小国旗”。街头巡逻的民警,掏出随身携带的国旗贴纸,细心为小游客别在衣襟,并趁机教上几句朗朗上口的反诈口诀,让平安的种子在童心中悄然发芽。
这份真情,更是窗口服务“不打烊”的温暖承诺。双节期间,全市公安窗口办理户籍、身份证、交管等业务7400余笔,遍布街头巷尾的“暖心警务会客厅”为市民游客提供各种便利服务、救助,用真情实意赢得群众好评。
这些片段,并非惊天动地,却如繁星点点,照亮了赤诚如火的初心。
古今交汇,科技筑牢长安盾
“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 在这座承载千年文明的古都,西安公安正以科技为帆,驶向现代警务的广阔海域,让千年城墙与数字代码共同守护这座城市的日与夜。
无人机如“空中哨兵”般在重点区域巡航,构建起立体化防控网络。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上空,飞手张哲文紧盯操控屏上的实时画面:“以前巡逻靠脚走、靠眼瞅,一圈下来得40多分钟。现在无人机升空,半径一公里内的情况看得清清楚楚。”“空中发现+地面处置”的高效联动,让曾经的视野盲区变成防控亮区。国庆期间,仅临潼景区就投入无人机20余架次,成功排除多次人流拥堵隐患。
这双“天空之眼”的守望,从如织的景区延伸至雨中的河道。国庆假期,西安接连降雨,防汛压力陡增。巡逻民警通过无人机回传的高清画面,敏锐发现河堤护坡的砖石被雨水冲松。“要是不及时处理,雨再大可能会塌。”他们立即将精准位置与现场画面同步推送至水务、应急等部门。一小时后,维修人员便完成加固,将隐患消弭于未发。整个假期,无人机沿浐河、灞河等重点河道巡航,累计发现并协助处置各类隐患,用“空中巡查”为群众筑起了一道防汛“安全线”。
这双“天空之眼”更成为寻人寻亲的“神器”。大雁塔北广场,一名9岁女孩在人群中走散。无人机迅速升空,通过高空广播循环呼叫。不到五分钟,热心游客循声发现了孩子。母亲热泪盈眶:“太感谢你们了,这无人机寻人太厉害了!”科技的温度,在这一刻触手可及。
与此同时,警用机器人在大唐不夜城沿核心路段循环巡逻,声光警示装置提醒游客注意安全;机器狗身扛高清摄像头在人群中灵活穿梭,实时传输现场画面;警用升降台高高升起,成为节日期间独特的“瞭望塔”。这些智能装备与执勤民警并肩而立,在古老的土地上勾勒出未来警务的雏形。
万千颜色,最是藏蓝映初心
当节日的喧嚣归于平静,当万千色彩汇成古都的记忆,唯有那抹“警察蓝”,穿透时空,成为这座城市最恒久的温暖印记。
这印记,是地铁国际医学中心站里,辅警卓铭、王刚按下紧急停梯键,稳稳托起跌倒老人的那双坚定手臂;是安顿好七旬老人后,蹲下身为孩子贴上卡通创可贴的那份温柔。当游客由衷感叹“西安的警察同志太靠谱了”,这份信任,胜过千言万语的褒奖。
这印记,是清晨微雨中,78岁的张阿姨冒雨送到崇皇派出所的那一笼刚出笼的包子与花卷。几天前民警将她遛弯迷路的老伴平安送回家,如何表达谢意成了她最心心念念的事。她握着民警的手说:“我老伴也是老党员,就和你们一样,心里有我们老百姓。”对民警来说,送老人回家是本职,但这些“小事”,在群众心里,都是值得用最真挚的方式回应的“大事”。
这些清晰的印记,如无数细密而坚韧的针脚,一针一线地织入了城市的年轮,将平安绣进了古都一砖一瓦堆砌的城墙中,也缝入了老百姓日日夜夜惦念的心间。
“月光所照,皆是家国;双脚所踏,皆是责任。”有些话语,从来就是信念所在。漫步过盛唐街巷,走入繁华依旧的现代都市,变化的是一代代人的面孔,不变的,是那份“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的滚烫初心。
当千年古都的月光再次洒满大地,当节日的烟火渐次熄灭,那抹流动的“警察蓝”却从未散场。他们用忠诚守护着历史的脉络,用担当续写着新时代的平安答卷——月,会再圆;人,会再聚;这座城市,亦会在岁月长河里,镌刻着“长安”这样美好的名字,愈走愈远。
来源/西安公安
编辑/席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