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1日是“世界和平日”,也是美国著名记者、作家海伦·斯诺诞辰118周年纪念日。当天上午,第十二届“海伦·斯诺”国际翻译大赛颁奖典礼在西京学院工程舫报告厅举行。中国外文局翻译院副院长、中国翻译协会常务副秘书长邢玉堂在颁奖礼上讲话指出,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在这一重要历史时间节点,举办此次大赛具有特殊而重要的意义。
比赛历时3个月,全国2300名大学生参加比赛
典礼由陕西省翻译协会秘书长、陕西省斯诺研究中心副主任高敏娜主持。
据介绍,第十二届比赛从今年3月30日开始,到6月30日结束,全国152家单位或学校的2300名大学生参加比赛。经过激烈角逐,共有156人获奖。其中英译汉组:一等奖5名、二等奖11名、三等奖15名,优秀奖50名;汉译英组:一等奖5名、二等奖11名、三等奖15名,优秀奖44名。
大连外国语大学张佳铭,黑龙江大学苑龙月,中南大学宋英姿,兰州大学邵佳旎,浙江外国语学院洪东涵获得英译汉组第一名;西北工业大学高可惟,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王曦硕,兰州大学章晶晶,南开大学徐栋栋,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陈欣怡获得汉译英组一等奖。
本次大赛颁奖典礼,旨在表彰在本届大赛中表现突出的中外翻译人才,弘扬海伦·斯诺的学术精神,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与翻译事业的发展。
胸怀“国之大者”,为国际社会“心联通”打通“最后一公里”
颁奖典礼上,多位来自国内外的翻译界与学术界代表先后致辞,对本届大赛的成功举办表示热烈祝贺。
中国外文局翻译院副院长、中国翻译协会常务副秘书长邢玉堂指出,当前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国际形势愈发复杂严峻,翻译正是促进文明互鉴、增进国际理解、加强国际合作的关键力量。技术推动行业革新,但翻译的文化使命历久弥新。新时代的翻译工作者,应始终胸怀“国之大者”,紧密对接国家战略,在“硬联通”和“软联通”的中国行动下,为国际社会“心联通”打通“最后一公里”。中国翻译协会愿继续与行业各方携手努力,践行融通中外的使命担当,为推动文明交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更多翻译力量。
甘肃省翻译工作者协会会长王谋清在致辞中向获奖选手表示祝贺,他强调翻译是连接不同文明与文化的桥梁,希望翻译人才能够积极讲好中国故事,促进文明互鉴。王会长还呼吁翻译同仁们加强交流合作,共同推动翻译事业的繁荣发展。
弘扬斯诺夫妇“架桥精神”,讲好中国故事,助力中外友好合作
陕西省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副会长梁锋指出,赛事弘扬斯诺夫妇的“架桥精神”,以翻译促进了文明互鉴、民心相通,希望中外青年继续以语言为纽带,讲好中国故事,传播陕西声音,为深化中外友好与合作贡献青春力量!
陕西省翻译协会会长、西京学院外国语学院院长胡宗锋指出,在全球化背景下,翻译作为文化传递和思想交流的重要手段,机遇与挑战并存。他鼓励广大外语学子保持对语言的热爱、对文化的尊重,努力成为具有国际视野和专业素养的优秀翻译人才,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
此外,北京大学中国埃德加·斯诺研究中心主任孙华,美国南犹他大学海伦·福斯特·斯诺文化中心主任欧阳文也在线上致辞中,高度肯定了大赛在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培养高素质翻译人才方面所发挥的积极作用。
鼓励更多青年学子积极投身翻译事业,提升跨文化交流能力
本次大赛汉译英赛题名称为“话剧《我要去延安》入选江苏紫金戏剧文学剧本扶持计划”;英译汉赛题名称为“中国和新闻报道”。在颁奖典礼上,陕西省翻译协会副会长、西安明德理工学院语言文化传播学院院长马庆林对本届大赛的赛题设计理念与思路进行了介绍。
陕西省翻译协会副会长、西安翻译学院国际语言文化学院院长李庆明则就赛事规模、参赛组别及选手表现等方面概述了本届大赛的整体参赛情况。
汉译英组评阅专家代表、西北大学外国语学院成天娥教授,英译汉组评阅专家代表、宝鸡文理学院外国语学院院长李伟分别从评审角度出发,对大赛译文的专业水准与学术规范作了深入解读,进一步彰显了赛事的高标准与权威性。
颁奖环节在热烈的氛围中进行。陕西省翻译协会副会长王艺宣读了获奖名单,向在本届大赛中表现优异的参赛者表示祝贺。
“一等奖”由邢玉堂与梁锋共同颁发;陕西省翻译协会副会长、陕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刘全国为“二等奖”获奖者颁奖;陕西省翻译协会副会长、西安翻译学院英文学院院长袁小陆为“三等奖”获奖者颁奖;陕西省翻译协会副会长、西安明德理工学院语言文化传播学院院长马庆林为“优秀奖”获奖者颁奖;陕西省翻译协会常务副会长、西北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苏蕊为“优秀指导教师奖”获奖教师颁奖;陕西省翻译协会副会长、西安工程大学图书馆馆长胡伟华为“优秀组织单位奖”获奖单位颁奖。
本届大赛的赴美留学奖学金获得者、兰州大学硕士生邵佳妮作视频发言,分享了自己的学习经历与成长感悟,并鼓励更多青年学子积极投身翻译事业,提升跨文化交流能力。
典礼在全体嘉宾与参赛者的掌声中圆满落幕,大家共同记录下这一充满荣耀与喜悦的时刻,为大赛画上了圆满句号。
编辑/席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