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市靖边县公安局:芦河岸边的“藏蓝护鸟人”

西西新闻 @ 2025-07-07 13:32

盛夏时节,榆林市靖边芦河县城段河面波光粼粼,水草随波摇曳,成群水鸟或俯冲掠水,或静立浅滩啄食,为陕北高原勾勒出一幅灵动的生态画卷。



在这片生机盎然的湿地旁,靖边县公安森林派出所的民辅警身着藏蓝制服,以脚步丈量河岸,用法律筑牢屏障,成为芦河岸边最坚实的“守护者”。

 重拳出击下的“拉网式”守护

“护鸟先护栖息地,清网必清全链条。”冯家峁森林派出所的民辅警深谙保护之道。在今年的专项清查行动中,他们对杨米涧镇的湿地、水库展开“拉网式”巡查。徒步穿行芦苇荡,仔细排查是否有钢丝套、粘网等猎捕工具;在1家电商服务站,逐笔核对活体动物订单记录,杜绝“线上售鸟”的暗箱操作;走进餐馆后厨时,翻开冻库台账、比对食材溯源单,让野生鸟类食材无处遁形。单日徒步巡查超10公里,这样的“笨功夫”却在芦河沿岸织就了密不透风的保护网。

沙石峁森林派出所则将防线延伸至群众意识深处。6月27日的“爱鸟护鸟”宣传活动中,民辅警带着精心制作的护鸟宣传册走进林区集市,在横幅下支起展板,用本地常见的白鹭、苍鹭标本讲解鸟类习性,以“燕隼翅膀受伤如何救助”“发现捕鸟网该打哪个电话”等实用知识展开互动。“去年有人用弹弓打鸟被拘留,大家可别学!”民警结合近年办理的涉鸟案件,用方言将法律后果说得直白透彻,让“捕鸟违法”的观念深入村民心底。

“如今的芦河已变成一道水清河绿的生态湿地。目前,已有黑鹳、苍鹭等10多种鸟类在此繁衍生息,生物多样性明显提升,群众保护鸟类的意识有了显著提高。”森林警察大队相关负责人介绍。


羽翼接力中 每一个生命都值得奔赴

“喂,警察同志!田埂上有只鸟扑棱不起来了!”这样的求助电话,对森林派出所民警而言已是日常。

5月27日黄昏,杨桥畔镇村民发现的那只燕隼,左侧翅膀被猎网刮出深口。民警用毛巾裹住它的头部防啄,连夜驱车20公里送到县林业局救助站。“这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翅膀愈合后就能放归森林了。”兽医的话让守在救助站的民警长舒一口气。

去年深秋时节,在海则滩镇一居民家中,受伤的猫头鹰更让民警揪心。它蜷缩在柴堆下,右翅骨折处渗出血丝,见人靠近便发出嘶哑的叫声。民警戴上手套,轻轻托住它的胸腔,“猫头鹰喙尖爪利,得顺着羽毛方向固定翅膀。”他边操作边给围观村民讲解,移交救助站时还特意附上半袋新鲜牛肉。

去年以来,这样的细致守护,让20余只受伤野生鸟类在康复后,从芦河岸边振翅翱翔,飞向天际。

法律之刃斩断贪婪之手

护鸟之路并非坦途。2020年,青阳岔镇的案件至今仍是警示——村民高某为谋私利,用斧子砍开柳树洞,将3只猫头鹰幼鸟从巢穴中掏出贩卖。“他说每只卖500元,却不知道这是在砍断生态的链条。”办案民警回忆,查获的两只幼鸟蜷缩在纸箱里,羽毛尚未丰满,而另1只已因饥饿夭折。

“猫头鹰每年能吃掉上千只田鼠,破坏它们的巢穴,就是在毁我们的庄稼。”办案民警痛心疾首地说道。最终,高某因非法猎捕珍贵野生动物罪被判刑,而那两只幼鸟在救助站长大,被放归芦河湿地。


如今,芦河岸边的护鸟人仍在奔波。清晨的巡逻车里,民警会用望远镜观察水鸟集群是否有异常;傍晚的微信工作群里,各派出所实时共享着候鸟迁徙动态;学校的课堂上,民警举着护鸟宣传册,教孩子们辨认“哪些鸟不能碰”。

当夕阳为河面镀上金边,归巢的鸟群掠过藏蓝身影,“鸟倦归山林”的和谐图景正在芦河两岸徐徐展开——这是“藏蓝”护鸟人用无数个日夜证明的真理:当法律的利剑斩断贪婪,当善意的双手托起羽翼,自然终将回以更蓬勃的生机。
 

来源/靖边公安
编辑/董明洁 王介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