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铜川市王益区以“农业增效、集体增收、农民致富”为主线,用好“千万工程”金钥匙,持续推动农业转型升级、农民致富增收,特色产业加速崛起、农业项目落地见效、农业增收渠道拓宽,一幅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的乡村振兴美丽画卷正铺展开来。
打造智能农业大棚 科技赋能乡村振兴
在义兴村,一座座现代化的设施种植棚整齐排列,棚内绿意盎然,樱桃树长势喜人。通过采用现代化的大棚设施和技术手段,成功实现反季节种植,不仅鼓了农民的“钱袋子”,也为群众的“果盘子”稳定供应提供了保障。
“这里的大棚有自动放风系统、循环暖风机、环流风机等,这些设备和棚内的环境监测系统联动,自动控制棚内的环境,可以应对各种天气。”种植户陈先锋介绍,4、5月份大樱桃将陆续成熟,整个采摘期可持续到7月份。
“未来,我们将继续依托于传统农业,但又要颠覆传统农业的方式,从‘会’种地到‘慧’种地,科技精准服务农业生产,引进先进的智慧化、现代化农机设备,进一步推动现代化农业种植发展。”陈先锋表示。
王益区坚持一业突破、多业并举,做大做强农业首位产业,以美早、萨米脱、布鲁克斯为主的樱桃新优品种推广应用,新优品种覆盖率达到30%,形成生产、加工、包装、销售为一体的现代果业全产业链。同时,还以推广适宜本地种植、经济效益较高的食用菌菌种为突破口,加大连片老旧低效设施改造,建设节能高效宜机的现代设施种植基地,种植规模扩大到50万袋以上,力争培育形成食用菌产业链。
做大特色产业集群 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多年来,王益区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孟姜塬鲜桃产业,加快新品种培引、新技术应用和新装备配置,发展鲜桃首位产业,做大做强苹果、樱桃等优势产业。
“孟姜塬的鲜桃果实肥大、果肉细嫩、汁多味甘,从过去的几块钱一斤到如今能卖到28元一个,鲜桃身价翻倍,口碑名扬海外,市场上往往供不应求。”外地采购商笑着对记者说,现在孟姜塬鲜桃通过电商、回头客等形式,远销北京、上海、广州等地。
“孟姜塬鲜桃就是孟姜塬村的宝贝,孟姜塬村今天的变化,离不开鲜桃产业的支撑。”种植户雒敏绒说。
孟姜塬村作为鲜桃主产区因地制宜做活“桃”经济,以鲜桃为主导产业的村突出新优品种示范推广、老旧果园改造提升、果园设施装备更新升级,适度扩大种植规模,让鲜桃产业成为富民强村的新引擎。
目前,王益区现有桃园面积6000余亩,全区桃年产量5700余吨,年产值达6000万元。其中“孟家原桃”荣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第31届杨凌农高会“后稷奖”,并被列入全国“土特产”推介名单和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
王益区立足资源禀赋,紧盯市场需求,深挖潜力,聚力做好“土特产”文章,坚持全产业链集群式开发,加快新品种培育、新技术应用和新装备配置,发展鲜桃首位产业,做大做强苹果、樱桃等优势产业,推出一批影响大、效益好、辐射带动强的名牌农产品。
延链增效三产融合 激发乡村发展活力
在常家河村建设了冷藏库,苹果不再仅仅依赖“买方市场”,果农有了更多的选择,苹果不仅能保鲜保值,滞销风险也得到了有效化解,实现错峰、错时、错季销售,促进农民稳定增收。
“现在利用冷库储存苹果进行售卖,保留了苹果的色泽、质地和水分,尤其一到逢年过节预订的客人很多,每年都能买上个好价钱。”村民李阳说。
“塬畔大樱桃、常家河苹果、文明塬花椒已经成为王益特色农产品黄金名片,产品入驻天猫、京东等大型网络平台,孟姜红鲜桃等一大批自主品牌的市场影响力逐步扩大,王益电商的知名度、美誉度不断提升,农民的收入芝麻开花节节高。”王益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说道,自实施农产品加工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以来,支持建设预冷烘干、储藏保鲜、鲜切包装、物流等初加工设施,提升乡村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
据介绍,王益区积极推进三产深度融合发展,充分发掘乡村特色条件、生态资源禀赋,利用全区农特产品丰富优势,积极促进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全环节提升,打造有影响力的电商供应链基地、电商直播基地等,高质量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提升农特产品知名度,让生态、乡村与历史文化形成交汇,成为激发乡村动力和活力的新业态。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下一步,王益区将继续围绕助农增收目标,按照“兴产业、带就业、促增收”的发展思路,进一步提高产品附加值、延长产业链,拓宽群众增收渠道,助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不断为乡村振兴赋能。
来源/王益区融媒体中心
编辑/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