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不舒服?”“我感觉阳了这么多天了,身体一直不美气,你给我看一哈是咋回事嘛。”1月6日一大早,西安市长安区太乙宫街道卫生院白家湾村卫生室刚开门,一位村民就前来看病,早在诊室等候的医生胡利武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这个是最近给咱们卫生室配发的血氧仪,我给你先量一下。”在对村民仔细检查后,胡利武给他开了对症的药品,并叮嘱其“按时吃药,加强营养,适当锻炼。” 像这样的普通问诊,胡利武现在每天要看20多个,大多数都是新冠感染者。“现在到平稳期了,前来看病的村民人数没有前几天那么多了。”
随着新冠感染高峰的到来,从去年12月14日开始,白家湾村卫生室迎来问诊高峰,“每天前来看病的村民有六七十个,症状大多都是发热咳嗽,针对每个人的情况给他们诊疗,症状较轻的,一般就是给退烧止咳的药物,建议村民居家治疗。”
“感染高峰持续了十几天,去年12月底慢慢就平稳了。在村民感染最高峰的时候,我们就把退烧止咳的药品拆开给村民服用,在最紧张的时候,让药品保证了本村的需求。”记者采访时看到,在胡利武的桌子上,有几瓶已经拆开的布洛芬混悬液,这些药品在感染高峰期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个药很宝贵,当时很紧张,对于我们村里12岁以下的孩子,只要发烧对症就可以过来喝,但不能带走,也不售卖。”
连日来,长安区加大对农村地区的医疗物资保供力度,加强镇村医疗卫生机构退热、止咳、解痛类药品供应。当天采访时,在村卫生室药房里,记者看到,货架上退热、止咳类药物和抗原检测试剂已储备充足。
看完早上的第一批病人,胡利武急忙背起医药箱,前往几位重点患者家中巡诊。“这些病人还没有彻底康复,都是有基础疾病的老人,天气也冷,老人也不方便过来,我上门去给他们检查检查恢复情况。”
寒冬的早晨,村里鲜有人出行,胡利武独自一人,步履匆匆地走在乡间的小路上。“付老今年80了,有高血压基础疾病,之前也脑梗过,这次感染新冠病毒以后,有点肺部感染,去医院治疗回家了,我也一直惦记着老爷子的身体,昨天检查看恢复得挺好的,今天再去看一下。”
胡利武刚走到付老的家里,老人就激动地站起来握手拥抱。“太感谢胡医生咧,又麻烦你跑过来,我今天感觉好多了,吃饭都香了。”“来让我看看你血氧、血压都咋样,身体刚恢复,一顿不敢吃得太多,慢慢来。”“这次又多亏了你了。”……
对于有基础疾病、没有接种疫苗的65岁以上老人、孕产妇等特殊重点人群,胡利武则根据长安区卫健局的要求,将他们的信息登记备注在册,并实时监测追踪。
“你看这红黄绿三个不同颜色的登记单,代表了重点、次重点和一般三种情况,我会每天监测他们的身体情况,有的是打电话发微信,有的是上门检查。一旦发现肺部感染或者血氧饱和度不够的,就及时联系上级医院转诊。”胡利武说。
记者了解到,长安区在去年12月初就对全区65岁以上老人及特殊群体进行摸底筛查,辖区的村医电话或者上门监测,动态回访;发现重症的,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联系转诊。
同时,还在18个乡镇卫生院、11个二级医院、7个一级医院设立发热门诊,实现全区发热门诊全覆盖。“从去年12月20日开始,针对医疗资源挤兑的情况,我们还设立了发热门诊流动站,把发热门诊开到家门口。”西安市长安区卫健局医政运管科科长商辉介绍。
因为长期在一线接诊,胡利武也曾在第一批被感染。让村民感动的是,他没有休息一天,一直坚守在岗位上。“前三天发烧是最难受的,但我不放心村里的病人啊,这个时候他们最需要我,我不能休息,我要坚守岗位。”从医二十多年,胡利武一直为村民看病,他和村民相互依赖,早已成为一家人。
填完“新冠重点人群家庭医生随访记录表”,胡利武又来到患有糖尿病的另一位老人的家中检查,在看到老人身体恢复不错的情况下,胡利武建议老人适当在家中走动锻炼,加强营养……村民的身体情况让胡利武时刻牵挂,匆匆回到卫生室,有村民已经在门口等候。
最忙的时候,胡利武既要现场问诊,又要电话接诊,忙到不可开交。“都是村民,有些老人年龄大来不了,只要他们打来电话,发来微信咨询问诊的,我都会在不忙的时候回复他们。”胡利武超负荷的工作,及时解决了村民的看病需求,大多数的感染村民都在及时领到药品后居家治疗中康复。
“我和爱人都在卫生室忙着,老人孩子自己在家里康复,没时间照顾,虽然家里人都理解也支持,但我们仍然感到愧疚。”胡利武的妻子也是村卫生室的医生,感染高峰期两人坚守在岗位上,没有请一天假。小时候,胡利武经常跟着做乡医的父亲去给乡亲们看病,耳濡目染下,他也选择了从医。“那个时候条件差,医疗条件也不好,乡医都是走街串巷为乡亲们看病,但父亲坚持了一辈子。”
胡利武的女儿也在家庭的影响下,大学选择了临床医学专业就读。“我经常跟女儿说,以后走上工作岗位,要带着责任和理想工作,会感到快乐;要敬畏每一个生命,才不辜负医生这个称谓。”正是这份责任和担当,让胡利武一直坚守在农村,守护着村民的健康,成为村民健康的“守门人”。
来源:西部网-陕西新闻网
编辑:赵莉